《灰雀》教案(最新3篇)
《灰雀》教案 篇一
《灰雀》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曹禺。这部作品以灰雀为象征,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灰雀》中的灰雀形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讨论灰雀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灰雀的理解和感受。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剧本阅读和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以将《灰雀》的剧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进行阅读和分析。然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角色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灰雀》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受。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学展览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展示形式,比如绘画、手工制作、书法等,来展示自己对《灰雀》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的平台。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灰雀》这部文学作品。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灰雀》教案 篇二
《灰雀》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曹禺。这部作品以灰雀为象征,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作品中的深层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灰雀》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可以了解到,这是一个充满黑暗和矛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受到了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压迫。通过了解这些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情感。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场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隐喻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帮助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讨论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行为是受到压迫还是自愿选择的。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灰雀》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受。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灰雀》这部文学作品。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引导学生的思考,使教学更加有意义和有效。
《灰雀》教案 篇三
《灰雀》教案精选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1、看图说话:
1、书空课题,注意笔顺:“灰雀”;
2、交流灰雀: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只灰雀的?(画出相应句子)
3、背诵:这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再加加油,把它印在脑子里,怎么样?同学们都很棒,其实背诵也是一种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4、看到这么可爱的小精灵,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导读激情
列宁喜欢灰雀:
1、看得出大家非常喜欢灰雀,你知道还有谁也喜欢他吗?从哪看出来的?
准备内容:
第一自然段:借助比较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找遍了”体会列宁急切的心情。
第3-10
自然段:从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惋惜,达到体会助读的目的。
2、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喜爱!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男孩捉回家去了!)
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他喜欢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男孩喜欢灰雀
1.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2.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3)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学生起来邀请伙伴同读。
(4)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列宁爱孩子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注意看列宁的表情,列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说孩子是诚实的?
列宁为什么问孩子,而问灰雀?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学生自由交流感想。
板书设计:(右图)
教学后记:
设计完这一堂课,自认为结合了众家之精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从课堂上下来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本节课有三个不足:
1、课堂常规不到位。
开学初,对课前准备、课堂坐姿、端书写字姿势都有明确规定,在前一周也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有时上课也因为顾及课堂内容的完整而忽略了这些环节的整顿。
本节课,当面向其他教师呈现时,有同学临时找笔、搞小动作等,便有一种家丑外扬的感觉。所以,这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整顿的,也是本节课部分环节中,学生与老师思维脱节的原因所在。
2、多媒体运用结合程度轻。
在设计备课时,对多媒体要求不高。先是通过一幅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在指导学生说话的同时,引入本课教学;然后,利用课件中三只灰雀少了一只的变化,让学生自主质疑;最后,让学生观察列宁与男孩对话的图片,分析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的心理。
课堂上,同学们确实对图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图片的呈现对本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设计中,老师采用口述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不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试想如果利用投影,分别将两句话呈现出来,对比感一定会更加强烈,也利于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体会;另外,在分角色朗读中,让去掉旁白的分角色练习,也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现,效果会比学生看自己的书体会更好。
3、情感共鸣不尽人意。
总觉得课上有时候老师很激动,而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的任务下达后,学生没有感觉。想必与课堂常规有直接关系。也与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表达有关系,今后的教学中力求说明白而不罗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