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之草原三课时(精彩3篇)
教案设计之草原三课时 篇一
在草原主题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三个课时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草原的自然环境。首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草原自然环境的基本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身感受草原的广阔和风光,同时观察并记录草原上的植被和动物。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归纳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草原的民族文化。首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草原上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服饰、建筑和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草原民族文化的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草原民族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的历史、语言、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特点,并撰写一份小册子或制作一份展板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草原的生态保护。首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草原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关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草原上的动植物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和保护现状,并撰写一份报告或制作一份PPT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将自己对草原生态保护的理解和建议展示给全班同学。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例如,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三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培养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参与,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长。
教案设计之草原三课时 篇二
在草原三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草原的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草原的文化。首先,通过展示草原上的传统文化艺术,如马头琴演奏、蒙古舞蹈等,让学生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草原上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那达慕大会、蒙古包等,帮助他们理解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草原上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草原的生态。首先,通过展示草原上的动植物丰富多样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草原上的环境问题,如草原退化、草原火灾等,激发他们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关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草原上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草原的经济发展。首先,通过展示草原上的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草原经济的特点和潜力。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草原上的企业和产品,如草原牛肉、草原奶制品等,帮助他们理解草原经济的发展方向。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草原上的经济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例如,通过展示草原文化艺术和动植物的图片和视频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三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草原的文化、生态和经济发展,培养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关注,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参与,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长。
教案设计之草原三课时 篇三
教案设计之草原(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