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案设计(经典3篇)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标题:体验乡愁情感,感悟文化传承——《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回乡偶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理解并分析《回乡偶书》中所表达的乡愁情感。
3. 掌握《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
4. 培养学生对乡愁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
1. 理解《回乡偶书》中的乡愁情感。
2. 分析《回乡偶书》的文学特点。
3. 进行乡愁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乡愁情感。
2. 引导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准备:
1. 《回乡偶书》的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乡村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论自己的乡愁情感,激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兴趣。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回乡偶书》的作者、作品背景及创作动机,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Step 3:阅读理解(3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回乡偶书》,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 作品中表达了哪些乡愁情感?
2. 作品中有哪些文学特点?
3. 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Step 4:乡愁情感体验(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乡愁情感的体验活动,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乡愁情感的浓厚和复杂。
Step 5:感悟和总结(15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乡愁情感体验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乡愁情感的内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乡愁情感和文化传承相关的作品和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了解《回乡偶书》的基础上,通过阅读、体验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乡愁情感的内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思考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关怀。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标题:传承乡愁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回乡偶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理解并分析《回乡偶书》中的家国情怀。
3. 掌握《回乡偶书》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
4. 培养学生对乡愁文化的传承意识和家国情怀。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 理解《回乡偶书》中的家国情怀。
2. 分析《回乡偶书》的文学特点。
3. 进行乡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家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对乡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思考和实践。
教学准备:
1. 《回乡偶书》的原文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家乡风貌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论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乡愁文化的兴趣。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回乡偶书》的作者、作品背景及创作动机,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家国情怀。
Step 3:阅读理解(3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回乡偶书》,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 作品中表达了哪些家国情怀?
2. 作品中有哪些文学特点?
3. 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Step 4:乡愁文化传承(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乡愁文化传承的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
Step 5:创新实践(15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愁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乡愁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乡愁文化传承和创新相关的作品和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了解《回乡偶书》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和乡愁文化的传承意义。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思考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 篇三
《回乡偶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