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最新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一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作品以琵琶行为主体,以序言的形式引出了琵琶行的故事情节。《琵琶行并序》既是对琵琶行这首诗的解读,又是对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和创作理念的阐述。通过这篇教案,我们将以《琵琶行并序》为教材,引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内容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唐代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于唐代文学的兴趣。
2. 琵琶行并序的讲解:通过讲解序言和琵琶行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白居易的创作理念和诗歌的结构特点。
3.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手法: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5. 作品欣赏:播放现代琵琶演奏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乐魅力,并与诗歌进行对比。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魅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观摩法:通过观摩现代琵琶演奏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表现:学生对于《琵琶行并序》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解读作品。
2. 学生的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读后感,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并结合现代生活进行思考。
六、教学扩展
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2. 学生可以尝试演奏琵琶,体验琵琶音乐的乐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二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为传诵。作品以琵琶行为主体,通过引出序言的形式,展现了一个悲凉的人生画卷。在这篇教案中,我们将以《琵琶行并序》为教材,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引发学生对于诗歌的思考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内容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唐代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于唐代文学的兴趣。
2. 琵琶行并序的讲解:通过讲解序言和琵琶行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白居易的创作理念和诗歌的结构特点。
3.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手法: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5. 作品欣赏:播放现代琵琶演奏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乐魅力,并与诗歌进行对比。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魅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观摩法:通过观摩现代琵琶演奏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表现:学生对于《琵琶行并序》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解读作品。
2. 学生的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读后感,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并结合现代生活进行思考。
六、教学扩展
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2. 学生可以尝试演奏琵琶,体验琵琶音乐的乐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三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第二课时
四、鉴赏
要点: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
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