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经典4篇)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沙漠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了解沙漠动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3. 学习如何保护沙漠环境。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沙漠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沙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2. 介绍沙漠的特点:向学生介绍沙漠的概念,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沙漠的特点。
3. 讨论沙漠的形成原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沙漠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4. 学习沙漠动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通过观看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了解沙漠动植物是如何适应沙漠环境和生存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沙漠动植物能够存活在极端的环境中?它们有哪些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5. 分析沙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沙漠是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脆弱的生态系统。通过图片、资料或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沙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沙漠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 提出行动计划: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行动计划,如何保护沙漠环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计划,并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沙漠的重要性和学生的责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沙漠环境保护。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学生对沙漠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行动计划:评估学生制定的行动计划的可行性和创造性。
3. 学生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沙漠保护的短文或制作一份宣传海报,评估学生对沙漠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拓展:
1.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到附近的沙漠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沙漠的认识和理解。
2.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观察实验,观察沙漠动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 沙漠保护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沙漠保护宣传活动,如举办展览、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体验,全面了解沙漠的特点、形成原因、动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以及沙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实验和宣传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世界上著名的沙漠地区;
2. 学习沙漠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并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沙漠地区的名称,激发学生对沙漠地区的兴趣。
2. 介绍世界上著名的沙漠地区: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向学生介绍世界上著名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澳大利亚大沙漠等。介绍每个沙漠地区的特点、面积、气候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不同的沙漠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学习沙漠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资料和视频,介绍沙漠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沙漠地区的居民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他们是如何适应和利用沙漠资源的?
4. 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沙漠地区的居民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文化。可以通过视频交流、笔友交流或组织文化展示活动等形式进行。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沙漠地区的多样性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
教学评估:
1. 学生展示:评估学生对世界著名沙漠地区的了解程度和呈现方式。
2. 跨文化交流活动: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某个沙漠地区的短文或制作一份展示材料,评估学生对沙漠地区的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拓展:
1. 沙漠地区研究项目: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研究项目,深入了解某个沙漠地区的特点、文化、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2. 跨学科合作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展一些跨学科的活动,如地理与艺术的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表达对沙漠地区的理解和感受。
3. 沙漠地区旅游体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到沙漠地区的旅游体验,亲身感受沙漠地区的特点和文化。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世界上著名的沙漠地区,了解沙漠地区的特点、文化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通过研究项目、跨学科合作活动和旅游体验,学生的研究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寻找中心句的方法把握说明中心。
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植树、节水、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1、找出中心句和重要提示句概括段意。
2、梳理文章结构提纲。
二、研读课文
(一)为什么向沙漠进军?(1~3)
1、学生找出段一中心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分析段二段三与段一的内在联系。二三两段举例说明“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明确两段段意。
3、说明方法点拨:举例子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4~12)
防御——进军——利用
防御阶段:
先明确中心句。
主问题: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本文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这一段既是第一部分的深入阐释,又是第二部分展开说明的前提,只有弄清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对付它的办法。所以首先要强调这一点。
1、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分类别、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2、如何对付游击战?如何对付阵地战?
抵御风沙袭击——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进攻——植树种草。
3、回扣主问题。
进军阶段
1、明确中心句,理出结构提纲:
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若干成绩(8、9)
2、明确第7段的过渡作用。
利用阶段
主要是利用沙漠中的____和____为人类造福。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三)、前景。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后练习二。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之一”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中的一个,其他还有火山、地震、洪水等,如果删掉,则变成沙漠是人类唯一一个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了,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2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还”在这里是“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指出了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这个事实,如果删去,则变成榆林地区雨量充沛,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必须”在这里是“一定要”的意思,体现了植树种草,“充足的水分”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如果删去,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就体现不出来了。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向沙漠进军)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
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向沙漠进军”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五、总结
像这样的事理说明文,作者巧妙地采用层进式结构,恰当运用中心句和多种说明方法,在语言上准确使用表数量、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制语,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