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设计【精选4篇】
《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名称:《观沧海》赏析与创作
教学目标:
1. 了解《观沧海》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观沧海》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教学重点:
1. 理解《观沧海》的主题和意义。
2. 学习《观沧海》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3.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诗歌。
教学准备:
1.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2. 课堂演示设备。
3. 学生创作诗歌的素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谈论海洋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想象。
2. 引入《观沧海》的主题,让学生猜测作品可能表达的意义。
正文(35分钟):
1. 介绍《观沧海》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观沧海》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多重意义和美感。
3. 分组讨论学生对《观沧海》的理解和感受,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4.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海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海洋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拓展(15分钟):
1. 分发学生创作诗歌的素材和参考资料,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2. 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彼此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感受。
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完成诗歌的修改和完善,并在下节课时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名称:《观沧海》情感表达与艺术鉴赏
教学目标:
1. 理解《观沧海》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观沧海》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创作和欣赏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理解《观沧海》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观沧海》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教学准备:
1.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
2. 课堂演示设备。
3. 学生创作诗歌的素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对海洋的感受和情感。
2. 引入《观沧海》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猜测作品可能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正文(35分钟):
1. 介绍《观沧海》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观沧海》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如意象的运用、音韵的呼应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3. 分组讨论学生对《观沧海》的情感理解和鉴赏方法,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并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拓展(15分钟):
1. 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彼此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心得。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经典诗歌,并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和意义。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完成诗歌的修改和完善,并在下节课时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书:题目作者.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都评价他的诗说:“曹操的文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三、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四、疏通课文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读。
3、听录音。
4、学生再读。
5、解决字词。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
③澹澹:水面波动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五、诗歌品析
诗歌内容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山岛竦峙。
实写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乐观情怀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六、整体把握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七、思考练习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分析: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诗词,加深对曹操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