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水龙吟》教案设计【通用3篇】
高二语文《水龙吟》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杨万里的生平;
2. 理解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抒发的情感;
3.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水龙吟》的音乐,并展示诗歌的文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欣赏欲望。
Step 2:课文解读(15分钟)
1. 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心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抒发的情感;
3. 解读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Step 3:诗歌朗读和欣赏(15分钟)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并进行欣赏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Step 4:诗歌韵律和表达方式的学习(20分钟)
1.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分析《水龙吟》的韵律特点;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如描写、抒发、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Step 5:诗歌创作(20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的诗歌韵律和表达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Step 6:课堂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选择其他杨万里的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拓展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可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高二语文《水龙吟》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水龙吟》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水龙吟》的音乐,并展示诗歌的文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欣赏欲望。
Step 2:课文解读(15分钟)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抒发的情感;
2. 解读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Step 3:诗歌朗读和欣赏(15分钟)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并进行欣赏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Step 4:诗歌韵律和表达方式的学习(20分钟)
1.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分析《水龙吟》的韵律特点;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如描写、抒发、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Step 5:诗歌创作(20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的诗歌韵律和表达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Step 6:课堂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选择其他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可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高二语文《水龙吟》教案设计 篇三
高二语文《水龙吟》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 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二)、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四)、深入学习
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
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六)拓展训练
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整首词。
2、 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
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
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六、说课后反思
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