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阶梯高一语文教案【最新3篇】
理想的阶梯高一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阶梯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并能够运用阶梯教学法进行语文学习和思维提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目标的设定和追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阶梯教学法的运用和学生个人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目标设定和追求,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阶梯教学法?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采用阶梯教学法进行语文学习?
2. 讲解阶梯教学法(10分钟)
通过PPT和实例的讲解,向学生介绍阶梯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阶梯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学生个人目标的设定(10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并设定个人学习目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4. 阶梯教学的实施(25分钟)
根据学生的个人目标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例如:阅读理解练习、写作训练、思维拓展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
通过小组分享和课堂讨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并展望未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理想的阶梯高一语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散文写作的方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优秀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的讲解与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欣赏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散文有哪些特点?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是什么?散文可以表达哪些内容?
2. 讲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10分钟)
通过PPT和实例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
3. 教师示范与学生练习(25分钟)
教师以一个话题为例,进行散文写作的示范,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散文创作,并互相交流和反馈。
4. 优秀散文赏析(10分钟)
教师选择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优秀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
通过小组分享和课堂讨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并展望未来的写作计划和目标。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阅读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理想的阶梯高一语文教案 篇三
理想的阶梯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懂得“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道理,并能从现在做起,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学习选用具体事例作论据的论证方法,记住名言警句和一些名人的事迹。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的方法,适当复习排比方式。
[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部分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第1、2自然段):摆出青年中存在的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着重提出三种现象。
第二层(第3自然段):针对青年中存在问题的共同点,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分三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即针对三种现象提出分论点,分析评述,帮助青年解决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自然段):提出第一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并用马克思、诺贝尔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加以论证。
第二层(第5、6自然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用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的具体事例和朱自清的名言作论据进行论证。
第三层(第7自然段):提出第三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并用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和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加以论证。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全文,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
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它们是每一层的论点,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因此,显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什么样的关系?
分析:本文出现了这样几个论点:
①奋斗,是理想的阶梯。
②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④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上述四个论点中,②③④是并列关系,均从属于论点①,这三个论点从不同角度——目的、态度、意志三个方面深入论述论点①。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论点①是中心论点,②③④是分论点。分论点对所论述的那一侧面内容来说是论点,而对中心论点来说,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3.《理想的阶梯》这个标题的含义是什么?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展开论证的?
分析:《理想的阶梯》这个标题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实现四化这一理想比喻成一座高峰,要攀上这座高峰,就一定要架设起一架阶梯,人们踏着这架阶梯往上攀登,才能达到理想之巅。这架阶梯就是奋斗。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本文的结构可以图示为:
(一)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二)是本论部分,把中心论点剖分为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识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部分的意思是说,奋斗这座阶梯有三个梯级,一个是刻苦勤奋,一个是珍惜时间,一个是迎难而上;奋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他说,做到了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就是实行奋斗。(三)是结论部分,重申和深化引论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是从三个侧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的。这三个分论点没有先后之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因此,我们说本文的结构形式是“并列开拓式”。
4.《理想的阶梯》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论据能不能互相调换?
三个分论点中都举出了事实论据。第一个分论点讲勤奋刻苦,举了马克思、诺贝尔废寝忘食,刻苦奋斗的事;第二个分论点讲珍惜时间,举了巴尔扎克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爱迪生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36小时的事;第三个分论点讲迎难而上,举了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却迎难而上的事。
三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可不可以互相调换呢?我们先看第一个分论点中所举的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事,这两个人的事中有没有珍惜时间、迎难而上的因素呢?当然也有,但是作者所强调的是马克思把座位下的水门汀地面磨掉了一层和诺贝尔废寝忘食整整4年做了几百次试验的事,这样的事只能证明他们刻苦勤奋,并没有说明他们珍惜时间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样,第二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虽然也有刻苦勤奋、迎难而上的因素,但作者强调的是珍惜时间;第三个分论点中举出的人和事,虽然也有刻苦勤奋、珍惜时间的因素,但作者强调的是他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所以,按作者现在这样取材的角度,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是不能调换的。
当然,如果改变角度,三个分论点中的事实是可以调换的。如果用第一个分论点“刻苦勤奋”中所举马克思和诺贝尔的`事会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珍惜时间”,那就应当写他们如何抢时间,每天工作多少小时,连续工作多少小时,不肯浪费一刻时间,视时间如生命的事;如果用第二个分论点中“珍惜时间”中所举巴尔扎克的事去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迎难而上”,那就应当写他如何废寝忘食、如痴如狂地奋笔疾书的事;如果用第三个分论点“迎难而上”中所举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等人的事去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珍惜时间”,那就应当写他们如何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在和常人同等的时间内取得了常人所不可企及的成果的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事例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重点论证几个不同的论点,关键是要找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论据与论点统一在一个角度里,使其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初学写议论文时,常常只在论点后随便写上一个事例,而不注意这个事例与论点的结合,出现论点与论据错位的毛病,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便知道这一毛病以现的原因和今后在写作中怎样才能避免这一毛病的出现了。
5.《理想的阶梯》在逻辑推理上有什么特色?
分析:
本文引论部分(1、2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要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青年首先要有为四化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理想,但是仅仅有理想而不为实现理想去艰苦奋斗,理想也只能是幻想而已;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这个中心论点包含了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先确立的大前提是“只有树立理想,才能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接着用“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规则进行推理,论述青年不树立理想必然不能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树立理想还只是实现四化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还是不能实现的,要使理想变成现实,还必须艰苦奋斗,所以说“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接下来三个分论点的提出,也都是采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逻辑推理形式:刻苦勤奋(第一个分论点)是奋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不刻苦勤奋就不算是奋斗,但是仅仅刻苦勤奋了,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奋斗,还必须珍惜时间(第二个分论点),还必须迎难而—二(第三个分论点);只有做到了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才能算是完全的奋斗。
本文采用这种辩证剖析的推理形式,把思想不断地往前推进加深,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把读者的认识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使人感到有一种无可置疑的逻辑美。
6.《理想的阶梯》本论部分三个分论点各用什么方法展开论证?
本文第3段,第一句“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是段首中心句,结构上称为段的“起始部分”,是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是这一段的“展开部分”,是对起始部分所提分论点的论证,所用论证方法是科学归纳法中的求同法。“求同法”是以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为主要依据的,具体步骤是“由异到同”,即先分别阐述几个事例在各个侧面的不同点,再归纳起来分析它们在本质上的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点就是论点成立的原因。这一段先分别阐述马克思、诺贝尔各自所从事的不同事业、所作的不同努力、所取得的不同成就,然后总起来分所阐明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不仅都有崇高的理想,而且都有刻苦勤奋的行动,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可以得出结论:刻苦勤奋的人是能实现理想的。最后两句是这一段的“终结部分”,联系当前青年的实际,对起始部分提出的论点作了重申和深化。
第4、5段是对第二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的沦证,第4段仍然用““求同法”展开论证,第5段改用了”反证法”。“反证法”就是在展开论证时,提出一个与论点相矛盾的判断,并阐明这个判断是虚假的,然后根据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谁知论点的真实性。这一段首先提出“要珍惜时间”,然后提出一个与之相矛盾的判断“有人不珍惜时间”,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是“没有理想”,是“不懂人生的意义”,接着断定:这样的人是不能实现理想的;反之,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努力奋斗,就能实现崇高的目标。
第6段第一句“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是全文的第三个分论点。“奋斗的必要……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论证的展开部分,采用了“选言排他法”。所谓“选言排他法”就是在段的起始部分确立分论点以后,在段的展开部分首先构成一个包括论点作为一个选言支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然后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中“否定肯定式”,论证其他选言支都是假的,从而断定论点的真实。这一段是这样论证的,首先构成一个包括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作为一个选言支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遇到困难以后,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以“客观条件差”为借口,遇难而退;有的人以“岗位平凡”为理由,回避困难。然后在展开部分,根据不相容选言推理中的“否定肯定式”,论证论点以外的两个选言支的虚假性。这样,在终结部分就有充足理由对论点加以重申和深化: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迎难而上的人,必将取得令人欣慰的硕果。
总之,本文三个分论点在论证过程中,都运用了准确的概念、真实的判断和无可置辩的逻辑推理,充分揭示了理想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不仅使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在思想上得到到了启发,认识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情感上得到激励,使人产生一种为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渴望。这是本文在理论论证上的最大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同学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有过多少不同的想法、目标和希望,其中最能激励自己去为之奋斗的就是自己的理想。但要实现理想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分别请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感想后,引入课题。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认真通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注意需要注音和解释的一些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给字词注音释义。②弄懂课文题目的含义,弄清是什么短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③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
三、研习新课。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遮挽(wǎn)翱(áo)翔鞭笞(chī)
废寝(qǐn)忘食笔耕不辍(chu)
怨天尤(yóu)人攫(jué)取
2.解释下列词语。
遮挽:拦住挽回。
翱翔:鸟在天空回旋飞翔。比喻自由自在地邀游。
鞭笞:用鞭子、竹板之类抽打。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力于某件事。笔耕不辍:长时间不停止地写作。
怨天尤人:受了挫折或出了问题后,只是一味怨天,归罪别人。
(以上预习后,请同学到黑板上做,集体订正。)
3.学习、分析课文。
(1)本文的题目“理想的阶梯”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阶梯”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阶梯”指实现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作者以比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实现理想必须像登阶梯那样,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2)认真读课文,理解什么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从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弄清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认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以下的内容都围绕它来展开阐述。
(3)“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文章的第1段能否略去不写?为什么?明确:作者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谈起,指出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三种现象,并针对三种现象提出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观点。
文章的开头一段不能略去,因为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谈起,才能引起青年们的阅读兴趣,达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的效果。
(4)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论述部分与课文第2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要求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三个方面论述的中心句)三个方面分别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明中心论点。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排比段落。各方面的第1句是中心句,也是全文的分论点。三个方面既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结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阐述论证了中心论点。另外,这三个方面又是与第2段中三个“有的……”相对应的,因此三个分论点又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来,它为论证中心论点服服,阐述了“奋斗”的内容。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分论点部分的论述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层(马克思为……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展开论述,列举事例,说明杰出的人物是沿着理想的阶梯刻苦勤奋取得成功的。第三层(今天……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激励青年们刻苦勤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6)集体朗读l-3段,请同学简述马克思和诺贝尔的故事。
(7)集体朗读5、6段后思考:作者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个观点后,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明确:作者先从正面阐述,文中列举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鲁迅、巴尔扎克、爱迪生。鲁迅对时间是“惜”如生命,巴尔扎克是如痴如狂地不肯浪费一刻时间去“拼”,而爱迪生则是“挤”时间,“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36小时”。
再从反面阐述,作者先算了一笔时间账,说明“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然后引用朱自清的一段话说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常理,指出有的人至今不知珍惜时光。最后是小结,扣住上一段开头提出的观点,把“有无理想”和“是否珍惜时间”联系起来说理: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对时间自然不珍惜;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8)让学生默读第7段,在分析第一、二两个分论点的基础上,与同桌分析第三个分论点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文章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一观点后,作者分两层论述。首先阐述如何对待困难。以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为例进行论证,详写高尔基,略写伽利略、布鲁诺。第二层主要论述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否有成就。这一层列举了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事例,阐明“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成功”这一道理。最后激励“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要怕困难,要迎难而上,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9)提问:结尾部分是怎样总结全文的?
明确:最后一段从上文三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归结出“奋斗,是改变现实的强大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的结论。这个结论,与第2段提出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相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谨严。这个结论,紧扣中心,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联系实际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的阐发。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尾提出了极具感召力的言词:让我们在向四化进军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10)总结全文。
我们学完了全文,懂得本文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列举了大量事实进行论述;结尾第7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列一个结构提纲。
如图所示:一、引论部分二、本论部分三、结论部分
提出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