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教案【优选3篇】
《柏林之围》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柏林之围》历史背景与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柏林之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2. 理解《柏林之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义和影响。
3. 掌握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柏林之围的历史背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形势
b. 纳粹德国的扩张政策
c. 柏林之围的起因和背景
2. 柏林之围的事件发展过程
a. 德国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b. 德国快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
c. 苏联发动反攻,围攻柏林
d. 柏林战役的进展和最终结局
3. 柏林之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义和影响
a. 结束了纳粹德国的统治
b. 标志着苏联在欧洲的胜利
c. 为二战的结束奠定了基础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柏林之围》的好奇心。
2. 前导知识: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形势,介绍纳粹德国的扩张政策。
3. 学习历史背景:讲解柏林之围的起因和背景,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
4. 学习事件发展过程:通过讲述和分析,介绍柏林之围的事件发展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和各方势力的作用。
5. 探究意义和影响:让学生讨论和思考柏林之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义和影响,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6.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对柏林之围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和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柏林之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激发他们对于柏林之围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于柏林之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柏林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并进行个人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拓展:
1. 参观纪念馆: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纪念馆或博物馆,亲身感受柏林之围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2. 历史小说阅读:推荐相关的历史小说或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柏林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柏林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柏林之围》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柏林之围》中的主要人物与战争策略
教学目标:
1. 了解《柏林之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战争策略。
2. 分析主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理解他们对于柏林之围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
1. 纳粹德国的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
a. 希特勒的政治理念和战争策略
b. 希特勒在柏林之围中的指挥和决策
2. 苏联的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
a. 斯大林的政治理念和战争策略
b. 斯大林在柏林之围中的指挥和决策
3. 其他重要人物:如朱可夫、高尔基、楚科夫等
a. 他们的角色和作用
b. 他们在柏林之围中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文献等多媒体资料,引起学生对于《柏林之围》中主要人物的兴趣。
2. 前导知识:回顾纳粹德国和苏联的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战争策略。
3. 学习主要人物:介绍《柏林之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希特勒、斯大林以及其他重要人物。
4. 分析角色和作用: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在柏林之围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他们的战争策略和决策。
5. 独立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人物的优点、缺点和贡献,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6.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对主要人物在柏林之围中的影响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和文献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言行和思想。
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于主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思考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于主要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人物的背景和影响,并进行个人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拓展:
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尝试理解和演绎主要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2. 名人演讲:让学生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演讲,展示他们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柏林之围》中的主要人物和战争策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柏林之围》教案 篇三
《柏林之围》教案
《柏林之围》,文中主人公的感情是一个教学难点,要以此为突破口。首先通读全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整个事件。然后分析人物,探究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人物深沉的情感表现的原因,感受人物的心灵美。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认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
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人物、情节、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特点的艺术方法。
(三)情感目标
利用文章中的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艺术。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6000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
三、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的第一印象。
3.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当吗?
四、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课后习题一。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做到能够运用和默写。
2.仔细研读课文,把你感觉比较好的段落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默写词语。
2.把你感觉写的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它为什么好。
二、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
1.明线:“柏林之围”
懦夫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诺夫上校的病情,虚构了“柏林之围”。
2.暗线:巴黎之围
普鲁士军队迫使法军投降,并围攻巴黎,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巴黎之围。
3.两条线索的关系
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同时进行,到最后懦夫上校站在阳台上,发现列队而来的普鲁士军人时,两条线索重合,并嘎然而止。
三、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
1.懦夫上校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表现“诺夫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诺夫上校的性格特点(注意诺夫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并和学生讨论:懦夫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
例如:
(1)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2)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
(3)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
……
2.懦夫上校的孙女
例如:
(1)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
(2)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3)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
……
3.“我”(韦医生)
(1)‘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2)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
……
四、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在文章中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人物的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刻画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传神的人物描写,来深化小说得主体,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的语句,并讨论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1)外貌描写
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
(2)语言描写
‘服装太不整齐,服装太不整齐!’
‘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
(3)心理描写
通过“我”(指韦医生—笔者注)的眼见耳闻,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动。
2.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之一。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着叙事线索展开的,通过情节结构把人物、环境等其他要素连贯关起来就构成了小说。
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样安排情节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情节结构?
3.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
(2)“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拿破仑手下元帅们的画像,描绘战争的木刻,罗马王婴孩时期的画片;还有镶着镂花铜饰的高大的长条案,上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什么徽章啦,小铜像啦,玻璃圆罩下的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啦,还有一些小画像,画的都是同一位头发拳曲、眉目有神的贵妇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黄色的长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紧束——所有这一切,长条案,罗马王,元帅们,黄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长、腰带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们所喜爱的端庄风度的黄袍夫人……”
(3)“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
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不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从而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备选)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本文的叙述视角很有特色,它不是我们常见的单层视角,而是双层视角。课文一开始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开始讲述“我”与韦医生探究法国被围的历史,而从第二自然段起变成“韦医生”在叙述。这个特点只要求学生了解。
六、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四。
七、课后作业
1.仔细研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
2.描写一个人的语言、动作,从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