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学案(精彩3篇)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篇一

标题:探究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 能够辨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运用的效果;

3. 能够在阅读文言文时主动发现并分析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阅读文言文课文《红楼梦》第五回;

2. 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文言文课文和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向学生解释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Step 2 探究(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文言文课文。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互相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分析结果。

Step 3 分享(15分钟)

各小组轮流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和辨析。同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没有被学生提及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运用的效果。

Step 4 拓展(15分钟)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文言文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并主动发现和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发现写在一张纸上,下节课交给教师。

Step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并回顾每个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篇二

标题:解读古诗中的意象与情感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特征;

2. 能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运用,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

3. 能够在阅读古诗时主动发现并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阅读古诗《登鹳雀楼》;

2. 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古诗和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古诗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特征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Step 2 探究(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首古诗。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分析古诗中的意象特征和情感表达,包括景物描写、比喻、象征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互相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分析结果。

Step 3 分享(15分钟)

各小组轮流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和辨析。同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没有被学生提及的意象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并解释其运用的效果。

Step 4 拓展(15分钟)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古诗,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并主动发现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发现写在一张纸上,下节课交给教师。

Step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意象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并回顾每个意象和情感的运用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篇三

  课题

  《醉花阴》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备课组

  成员

  周玉洁、李英歌、石和颖、李新园、付丽娜

  主

  备

  人

  李英歌

  审

  核

  人

  石和颖

  审批人

  教导处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常识填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 婉约 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 易安 体。 李清照的词以 南渡 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 闺情(离愁) ,词风 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 怀旧悼亡 ,词风 凄凉低沉 。

  2、字音通关

  薄雾( )永昼( )纱橱( )盈袖(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 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答:① “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③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 夸张、 比喻 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 数量 的。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 长度、宽度、深度 ;秦观的愁也是有 数量、深度 的。

  3、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明确: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答: “永昼”“ 半夜”“ 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4.词人为何而愁?

  答: 思夫

  5、《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答:上片: 重阳思亲而不得

  下片 : 饮酒赏菊愁更愁

  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出门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下面是我们的合作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明确:“薄雾” “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2)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半夜凉初透” ,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3、上片小结:

  上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

  鉴赏评价下片

  1. 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确: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

  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充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2.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明确: 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以佳景衬哀情”的作用。古人在旧历 九月九日 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3.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4.整体感悟下片内容:下片写作者在重阳节黄昏后独自饮酒赏菊的愁绪。

  五、总结归纳,领会主旨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六、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试背两首李清照的词作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2、《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表面上写赏菊饮酒,实写思念之情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12、能使人想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的句子是:

  13、 描写一系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点出虽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的句子是:

  14、脍炙人口的写愁佳句,具体生动的夸张,传达了无尽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15、写佳节思亲,夜不能眠,寂寞冷清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高效导学案6(含答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

  主备人:王秀萍

  【教学设想】

  1.感受婉约词的风格,品味词的意境。

  2.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醉花阴》

  【课前预习】

  1.李清照,号_____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写作背景】《醉花阴》:本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在极度思念之下写下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3.字音积累

  玉枕( ) 戚戚() 憔悴( )

  乍暖还寒( ) 堆积( ) 梧桐( )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合作探究】

  探究一:《醉花阴》全词写“愁”,但“愁”字只出现了一次。词人在这首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探究二:该如何理解“半夜凉初透”的“凉”字?

  探究三: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花容月貌”、“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该如何理解这种比喻的独特性?

  【训练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声声慢》

  【教学设想】

  1.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手法。

  2. 解读意象,理解中国传统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

  【课前预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将不理解的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2.解释词义

  黄花堆积: 憔悴损:

  怎生得黑: 次第: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手法抒发自己的愁思?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探究二:词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绪?是如何抒发的?

  探究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训练案】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句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式 ②有暗香盈袖(充满)

  ③莫道不销魂(极度的欢乐) ④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⑤憔悴损(损害) ⑥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莫道不销魂, , 。

  ②三杯两盏淡酒, !

  ③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④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4. 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李清照词两首》

  【答案:易安 南宋 赵明诚 诗词 ?书画? 别是?一家? 闺情相思 孤寂凄凉】

  明确: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

  下片写词人重阳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之情。

  感情基调:寂寞,忧愁。

  明确: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烘托出词人的愁苦之情。“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室内香炉轻烟飘散,看着瑞脑在香炉里慢慢地烧尽,让人倍感白昼难熬,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其余如凉凉的“玉枕纱厨”,卷帘“西风”,清瘦黄花,都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独守空闺的孤寂愁绪。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明确:

  凉,一语双关:表面是写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意义是,词人独居家中,爱人不在身边,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明确:

  黄色的菊花外形上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贴切地反映了当时词人因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10.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 , “花”对“鸟” , “自落”对“空啼” 。

  1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指菊花开得繁茂,非凋谢。“很”的意思。怎么挨到天黑。光景,状况。

  明确:上片主要写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明确:一种深深的愁思;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 寻 觅 觅→动 作→若有所失

  冷 冷 清 清→环 境→寂寞冷清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苦无告

  1.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由此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2.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相似啊!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传递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词中,作者也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情感: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1B 2D 4 D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彭国英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 “美人二八颜如花”, “绿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诵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然后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这样就顺利进入到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学生可能会赏析出《醉花阴》中的黄花是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黄花的赏析学生由课前预习和导入可能会想到①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可能想不到深层次的,这时我会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学生在引导下可能会说出睹花思人这层意思。我会说: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③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完本问题,我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通过前一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接着我会总结到: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指导完诗词鉴赏方法,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三: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认知发展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迁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会赏析到过雁、酒、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对淡酒、过雁可能赏析不到位,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独创性的赏析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到: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同时这一活动的完成就实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会以下面一段话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的反复诵读、赏析理解,学生背诵本词已没有多大障碍,这样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①,教学目标③则贯穿在整节课的诵读赏析中,教学重难点的依次突破,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后,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会安排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新课改还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因此我设置了这两项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醉花阴》学案5(含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 编写人:王伟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目标难点】

  1、诵读两首词,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理解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法指导】

  诵读法,背景解读法

  【资料链接】

  公元1084年出生的李清照,距今快一千年了,但我们对她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她天生丽质犹如一朵带露的花,美丽的双眸总是渗满迷人的清泪;她娇花照水好像一弯遮云的月,妩媚的面庞总是挂着深沉的愁绪。曹雪芹笔下同样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有资格和她媲美,但林黛玉只是儿女情长的女儿愁,太单一也太狭隘。李清照为爱情而愁,为婚姻而愁,为家国而愁,为民族而愁。她像一缕带香的风,越过历史的时空朝我们款款走来,走进人们空旷而幽深的心灵;她又像一片轻盈的云,隔着岁月的清流离我们盈盈远去,可永远也走不出人们追随的视线。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幼有才藻,十八岁嫁给金石家赵明诚,夫妻感情甚笃。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作品 有《漱玉词》。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有《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后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如《菩萨蛮》《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

  背景信息 《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学习过程】

  一、 品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戚戚( ) 乍暖还寒( )( ) 有谁堪摘( )

  二、 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

  薄 雾 浓 云 愁 永 昼 , 瑞脑

  销 金 兽。 佳节又 重阳, 玉枕 纱厨 ,

  半夜凉 初透 。

  东 篱 把 酒 黄昏后, 有

  暗 香 盈袖。 莫 道 不 销魂,

  帘 卷 西风, 人比黄花 瘦。

  三、 文段分析思考

  1. 《醉花阴》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的哪些愁绪?请概括一下。

  2、这首词哪几句为全词最精彩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3、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请分析一下这个比喻的妙处。

  点拨:分析词人与“黄花”的相似之处,明确词人的情感。

  四、 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

  寻 寻 觅 觅, 冷冷 清清,

  凄凄 惨惨 戚戚。 乍 暖 还寒 时候,最难 将 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 过也, 正 伤心, 却 是 旧时相识。

  满地 黄花 堆积, 憔悴 损, 如今

  有谁 堪 摘? 守 着 窗儿,独 自怎生得 黑? 梧桐

  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 这 次第,怎 一个

  愁 字 了得!

  五、 文段分析思考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词人为什么强调是“旧时相识”?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有什么作用?这几句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

  【知识梳理】

  薄雾浓云愁永昼( ) 怎敌他、晚来风急( )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 大王必欲急臣( )

  永为仪则( )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思维导图】

  愁永昼:薄雾加浓云,瑞脑销金兽——孤独寂寞

  醉花阴 思行人: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思念难免 闺愁

  人更瘦:东篱黄昏酒,暗香销魂后——自怜愁闷

  冷清:黄花堆积,黄昏细雨,点点滴滴 颠沛之苦

  声声慢 凄惨: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憔悴不堪 丧夫之痛

  忧戚:雁过伤心,怎敌风急,怎生得黑 亡国之恨

  【整体感知】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灾难与不幸。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反映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请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明确:

  词名

  节令

  意象

  意境

  感情

  写法

  风格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瑞脑、纱橱、玉枕、西风、黄花

  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寂、寂静的意境

  百无聊赖

  孤单寂寞

  相思之苦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比拟映衬

  委婉

  含蓄

  《声声慢》

  暮秋

  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颠沛之苦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对比烘托

  不加雕饰

  朴素自然

  【妙言妙语】

  李清照诗词名句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摊破浣溪沙》)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

  (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7)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减字木兰花》)

  (8)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9)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10)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泪。 (《点绛唇》)

  【写作妙招】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李清照就是抒情的能手。“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宇,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这一个“凉”字,也不仅仅是秋风的凉爽,更是词人心情的反映。上篇不言相思,尽用相

  思之物、景来衬托。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合交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极寻常浅白的语言。自然流露出时光难捱的无奈之感。点点滴滴的秋雨,其凄凉的况味,引起作者复杂的感伤情绪,哪一个是“愁”字能概括地了呢?

  【品味经典】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问题设计

  1、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请说说词人的用意。

  2、 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明理由。

  推荐理由: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醉花阴》《声声慢》等词多半写闺情幽怨,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渔家傲》却是她豪放风格的佳作,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摆脱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出的。

  【课文翻唱】

  千古绝唱凄苦情

  文/佚名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病死他乡。南渡避难,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遗失殆尽。夜半起床,屋外,寒风刺骨。在寻觅些什么?在这么冷清的夜中,难免独自泪下。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那种伤感的情绪久久不散。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尚可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她就很自然念起亡夫。也罢!命运至此,还有什么不可忍受的呢?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缘孤独而起,酒入愁肠,都是相思泪,凄凉孤独的感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这样守着一杯淡酒,在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耳畔传来孤雁的声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她心头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也像我一样,暮年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伴侣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景吗?心绪在寒风中瑟瑟,泪光迷蒙了双眼,蓦然觉得那只孤雁不就是往昔为自己传递彩笺的那只吗?唉,这似曾相识的归雁!

  那些无可奈何的菊花儿早已憔悴不堪,花雨浸湿了小园的香径,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前和丈夫在一起的日子多么美好,和唱诗词,整理金石,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承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了。故物依然,人事全非。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偏偏又下起淅淅沥沥的秋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浸湿了我的愁绪,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时间也仿佛变慢了起来。湿冷的雨点还在心头滑落,一滴滴,一声声,敲打着满怀愁绪的心扉,简直让人不能自抑!

  然而心中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呢?

  一试身手 试从下列角度“翻唱(改写、仿写、续写……)”这篇课文吧!

  (1)将两首词改写成散文 (2)人比黄花瘦 (3)不让须眉 (4)月满西楼

  (5)李清照——我想对你说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答案

  二、 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

  整天都在发愁。永,长。 一种龙脑,香料,又称冰片。

  薄 雾 浓 云 愁 永 昼 , 瑞脑

  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使人整天都在发愁,瑞脑

  兽形的铜香炉 节令名,又称重九,为农历九月初九日。 磁枕的美称。 纱帐,蚊帐。

  销 金 兽。 佳节又 重阳, 玉枕 纱厨 ,

  香在金兽炉中焚烧着。又是重阳佳节, 玉枕孤眠,纱窗独寝,

  半夜凉 初透 。

  到半夜凉意袭来,透入帐中枕上,很难将息。

  东 篱 把 酒 黄昏后, 有

  黄昏在种有菊花的篱边端起酒杯饮酒, 菊花的清淡

  菊花的清香。 充满。 形容极度愁苦。

  暗 香 盈袖。 莫 道 不 销魂,

  香气充满衣袖。 不要说人不极度愁苦,

  “西风卷帘”的倒文。

  帘 卷 西风, 人比黄花 瘦。

  西风卷起了帘子, 帘中人比菊花还瘦。

  三、 文段分析思考

  2. 《醉花阴》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的哪些愁绪?请概括一下。

  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不在,夜晚难眠,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2、这首词哪几句为全词最精彩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词最精彩之笔。“莫道”一句直接对“东

  篱把酒”而言,使“人比黄花瘦”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而且极

  有情思;“帘卷西风”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做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到一

  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3、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

  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请分析一下这个比喻的妙处。

  点拨:分析词人与“黄花”的相似之处,明确词人的情感。

  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

  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比较确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

  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表达是时摒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也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逸韵。

  四、 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

  意谓不想失去的一切都找不回来,表现出极度空虚惆怅、迷惘失落的心态。

  寻 寻 觅 觅, 冷冷 清清,

  内心空虚,想找回那些失去的物事,却只觅得满心的冷清

  悲愁、哀伤的样子。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调养,保养。

  凄凄 惨惨 戚戚。 乍 暖 还寒 时候,最难 将 息。

  和忧伤凄楚。在这种天气忽而回暖又忽而转冷的时候,最难调养休息。

  对付、抵抗。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三两杯酒无法抵挡住愁情,再加上傍晚秋风迅疾,又加重了愁思。

  作者以北方人流离南方,大雁也从北方飞来,故说旧时相识。

  雁 过也, 正 伤心, 却 是 旧时相识。

  北雁南来,当空飞过,看到后更加伤心,也许正是昔日为我传书的那只雁吧。

  极,表示程度高,这里相当于“煞”。

  满地 黄花 堆积, 憔悴 损, 如今

  院子里的黄花遍地盛开,(而我自己)却因忧伤而这样憔悴, 到如今

  可。 怎么,怎样。

  有谁 堪 摘? 守 着 窗儿,独 自怎生得 黑? 梧桐

  有谁一起来欣赏它、采摘它呢?孤单无聊独坐窗前,怎么才等到天黑(让我结束这一天的愁苦)?

  光景,状况。

  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 这 次第,怎 一个

  细雨敲打着梧桐,直到黄昏还点点滴滴没有停止。这种滋味,怎么能用

  愁 字 了得!

  一个“愁”字说尽?

  五、 文段分析思考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此人为什么强调是“旧时相识”?表现的是坐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

  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只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心上,是那么强烈的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有什么作用?这几句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

  (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乎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2)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3)七组叠字,很好的统率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使用叠字更显示感情之强烈;平中见奇,字字传神。

  【知识梳理】

  薄雾浓云愁永昼( 长 ) 怎敌他、晚来风急( 快,急速 )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通“咏”,歌唱 ) 大王必欲急臣( 逼迫 )

  永为仪则( 永远,无休止 )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迫切,紧急 )

  【品味经典】 渔家傲

  1、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请说说词人的`用意。

  词人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她渴望自由,追求光明。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2、 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明理由。

  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词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象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词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

  《醉花阴》学案3

  授课时间 : 6月 日 设计教师: 陈娇 使用对象:高一(3)(8)班

  学习目标:

  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 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3. 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巩固

  1.李清照(1084-1155),宋代 派女词人。号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 体。

  2.李清照的词以 南渡 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 闺情(离愁) ,词风 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 怀旧悼亡 ,词风 凄凉低沉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四、朗读体味,整体把握

  (一)朗读体味

  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③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 、 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 的。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 ;秦观的愁也是有 ____.

  2.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3.词人为何而愁?

  (三)《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

  一、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2.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3.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4.上片小结:

  二、鉴赏评价下片

  1. 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2.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3、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

  4. 整体感悟下片内容: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醉花阴》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四)

  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4.关于《醉花阴》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5.关于《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

  【明确】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21年(1151)在临安去世。-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2.【提问】《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3.【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4.【提问】《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

  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 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 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 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 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 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 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 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六、 板书设计:(略)

  《雨霖铃》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雨霖铃》是情真意挚的美文,且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领略其情感之美上。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美,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词人,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这就要让学生多朗读,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充分感知文本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了解词人 2、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

  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 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参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

  全班同学齐读上阕

  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问句结尾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师总结:下阕写的是别后愁思,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答:虚写)由此我们得出,这首词另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生答:虚实相济)词人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因情设景,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缠绵。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是道出了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感,情到深处,委婉曲折而断人心肠,这也许就是柳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的原因吧。

  六、齐读,背诵,当堂检查。

  七.布置作业

  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风格。

相关文章

《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推荐6篇】

第一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 1.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_ 2.使人听了非常震惊。_ 3.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_ 4.忙着做各种事情。_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
教案大全2013-09-08
《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推荐6篇】

大班手工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手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班手工教案 篇1活动目标:1...
教案大全2016-05-04
大班手工教案(实用6篇)

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班会教案5篇【优选3篇】

消防宣传进万家,平安相伴你我他;全民动员学消防,和谐社会奔小康;安全能聚千家财,火灾可焚万户心;火不留情要人命,预防在先最要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班会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仅供...
教案大全2018-07-02
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班会教案5篇【优选3篇】

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精彩3篇)

引导语:作为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可以使幼儿直接认识事物,而且还能使其间接地、概括的认识事物。幼儿认识范围不断扩大,认识内容不断加深,幼儿的语言也就愈加丰富。以下是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 《心情变...
教案大全2016-06-06
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精彩3篇)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最新3篇】

习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íguàn,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习惯于做艰苦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教案大全2018-08-01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最新3篇】

二年级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精彩3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
教案大全2017-02-04
二年级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精彩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