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通用3篇)
《沁园春雪》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沁园春雪》解析与欣赏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作者林则徐及其作品,并能够准确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教学重点:
1. 掌握《沁园春雪》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分析诗歌的结构以及使用的修辞手法。
3.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春天的美好,并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思考。
二、讲解背景(10分钟)
介绍《沁园春雪》的作者林则徐,以及他在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动机。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在林则徐被贬谪至北方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和春天的思念之情。
三、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
解读《沁园春雪》的结构,包括诗的篇幅、句子的排列和韵律等。让学生通过分析结构,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四、分析修辞手法(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释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五、理解诗歌思想与感情(15分钟)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创作活动(20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可以要求学生写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或者以《沁园春雪》为启发,写一篇短文。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教学拓展:
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林则徐和他的其他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让他们欣赏并分析其他经典诗歌作品。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沁园春雪》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学生通过创作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写作锻炼,并培养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沁园春雪》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沁园春雪》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分析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诗,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并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教学重点:
1. 分析《沁园春雪》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研究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分析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修辞手法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春天的意象,并与学生讨论春天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二、分析意象(15分钟)
让学生仔细阅读《沁园春雪》,并找出其中出现的春天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
三、分析象征意义(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象征的思想和感情,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分析修辞手法(20分钟)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五、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开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
六、展示与总结(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读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创作活动(20分钟)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可以要求学生写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或者以《沁园春雪》为启发,写一篇短文。
教学拓展:
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林则徐和他的其他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让他们欣赏并分析其他经典诗歌作品。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沁园春雪》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学生通过创作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写作锻炼,并培养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沁园春雪》教案 篇三
《沁园春雪》教案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出示目标
1、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朗读并背诵词的上阕。
3、把握上阕的基本内容
4、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自测:
1、听范读,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惟余莽莽
②理解意义:风流人物折腰风骚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四、讨论答疑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
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背诵上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