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3篇)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一
教案主题:探究诗人的怀古情感与意境表达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杨亿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背景和意境表达;
2.分析诗人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表达怀古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的怀古情感与意境表达;
2.分析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杨亿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表达;
2.分析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杨亿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园林的画作,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的怀古情感和对过去的向往之情。
Step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学生进行讨论。
Step 3 诗歌分析(2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杨亿在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解释其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描写,如“春城无处不飞花”、“青山绿水行舟处”等,并解释其意义。
Step 4 文学鉴赏(1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教学延伸:
1.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杨亿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2.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探究杨亿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作品的共同点和区别。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二
教案主题:诗歌赏析与创作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杨亿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背景和意境表达;
2.分析诗人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表达怀古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的怀古情感与意境表达;
2.分析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杨亿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表达;
2.分析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的作用;
3.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杨亿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
3.创作素材:古代园林的图片、相关诗歌、音乐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园林的画作,并播放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怀古情感和对过去的向往之情。
Step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学生进行讨论。
Step 3 诗歌分析(2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杨亿在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解释其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描写,如“春城无处不飞花”、“青山绿水行舟处”等,并解释其意义。
Step 4 文学鉴赏与创作(2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2.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音乐等形式。
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教学延伸:
1.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杨亿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2.要求学生继续创作,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仿写或创新。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三
高二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永遇乐》教案《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