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学设计优秀篇(经典3篇)
《马嵬》教学设计优秀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马嵬》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对《马嵬》这篇文章的理解和鉴赏;
2. 学生对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如何让学生对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1. 课文《马嵬》;
2.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唐代皇帝马嵬像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马嵬》;
2.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唐代产生初步了解。
Step 2 阅读与理解
1. 教师分发课文《马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情感表达;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马嵬是怎样的人物?他与唐玄宗有什么关系?他的遭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Step 3 文学鉴赏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情感表达和意义;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Step 4 创造思维和表达
1. 教师提供一个创作任务:请你以马嵬的视角写一篇文章,描述他在唐代的生活和遭遇;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Step 5 总结与反思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3.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对下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展望。
篇二
《马嵬》教学设计优秀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马嵬》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对《马嵬》这篇文章的理解和鉴赏;
2. 学生对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如何让学生对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1. 课文《马嵬》;
2.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唐代皇帝马嵬像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马嵬》;
2.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唐代产生初步了解。
Step 2 阅读与理解
1. 教师分发课文《马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情感表达;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马嵬是怎样的人物?他与唐玄宗有什么关系?他的遭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Step 3 文学鉴赏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情感表达和意义;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Step 4 创造思维和表达
1. 教师提供一个创作任务:请你以马嵬的视角写一篇文章,描述他在唐代的生活和遭遇;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Step 5 总结与反思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3.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对下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展望。
《马嵬》教学设计优秀篇 篇三
《马嵬》教学设计(优秀篇)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C (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②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A(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马嵬》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 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 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
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 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5.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