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教案(优质3篇)

《向沙漠进军》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向沙漠进军

教案目标:

1.了解沙漠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掌握在沙漠中生存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内容:

一、导入(10分钟)

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沙漠的景观和气候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组织学生分享对沙漠的了解和感受。

二、学习沙漠的特点(20分钟)

1.通过观看专题片或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沙漠的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等特点。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沙漠的形成原因。

三、学习沙漠生存技能(30分钟)

1.介绍沙漠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高温、缺水、沙尘暴等,让学生认识到生存在沙漠中的困难和挑战。

2.教授如何保持水分和防晒的方法,如佩戴帽子、涂抹防晒霜等。

3.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寻找水源、制作简易庇护所和进行紧急救援等生存技能。

四、团队合作挑战(3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支探险队,面临沙漠中的生存挑战。

2.设定一系列任务,如寻找水源、搭建庇护所、制作紧急救援信号等,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3.评选出最佳团队,并让学生分享团队合作的体会和感受。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学生总结沙漠生存技能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展示沙漠中的生物适应特征,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教案评估:

1.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合作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验他们对沙漠特点和生存技能的掌握程度。

教案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团队合作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平等合作、相互尊重,避免出现争吵和冲突。

《向沙漠进军》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向沙漠进军

教案目标:

1.了解沙漠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案内容:

一、导入(10分钟)

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沙漠中的生物和植被,引发学生对沙漠生态环境的兴趣。

2.组织学生分享对沙漠生物的了解和感受。

二、学习沙漠的生态环境(20分钟)

1.通过观看专题片或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沙漠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沙漠生物是如何适应沙漠环境的。

三、环境保护行动(30分钟)

1.介绍沙漠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和破坏,如过度开发、非法狩猎等,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展示一项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如宣传活动、垃圾清理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环境保护(30分钟)

1.组织学生实施他们设计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如进行宣传活动、参与社区垃圾清理等。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动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和意义。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学生分享环境保护行动的成果和体会,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意愿。

2.展示其他地区的环境保护案例,拓展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视野。

教案评估:

1.观察学生在环境保护行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度,评估其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结和反思,评估他们对沙漠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教案反思:

1.在环境保护行动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避免空洞的口号和无效的行动。

2.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向沙漠进军》教案 篇三

《向沙漠进军》教案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根据事物的内容联系有条理地分类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领会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物和事理的特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向沙漠进军》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2.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可以在讲课前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

  3.第一课时,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并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4.第二课时,复习举事例、作比较、列数据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新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限制性词语对说明事物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了解中心句和支撑

  句之间的关系。

  5.在复习或学习说明方法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揣摩。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2.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学生思维。

  人类要生存,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包括同自然灾害的斗争。沙漠蔓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为它无情地吞噬土地,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据统计,全世界有六十三个国家受沙漠之害,总面积已达二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中国,而且还在以每年五千八百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大。长此下去,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百分之十四的人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将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我国也是长期受沙漠化困扰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树立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决心。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是浙江绍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并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著有《竺可桢文集》。

  这篇文章是竺可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为了我们认识沙漠、改造沙漠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解题。

  1.课文题目是一个口号式的标题,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鲜明地表达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2.题目不仅揭示了全文的内容,而且成为划分全文层次依据,同时还提示了文章内容的重点。看到题目,读者必然提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如何?

  三、内容分析。

  教师提问:根据解题,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一第3自然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人类必须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用国内外事实,回答了为什么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摆出了向沙漠进军的根据或理由。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一第12自然段,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不仅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的种种办法,而且分析了采取这些办法的科学根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我们征服沙漠的美好前景。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成为现实”,语气坚定。

  教师提问:第一部分哪一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第一句话最重要,因为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

  教师分析: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文章列举了国内国外两个实例。分析这两个实例应当注

  意从以下几点:

  1.“摇篮”和“荒漠”对比,说明沙漠危害之大。所谓“摇篮”就是发源地,当然是富饶的地区。这样的地区,竟然“部分”地受到风沙的侵占,可见沙漠危害之严重。

  2.时间上的比较。地中海沿岸经“两三千年”风沙的侵占,部分地区变成了荒漠,而我国榆林地区,从清朝乾隆年间到解放前,就已经造成“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这不过两百年的时间。这说明什么?前者是风沙自然造成的,后者则是由于“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造成的,是人为的原因。人类破坏自然,一定受到自然的惩罚。

  前者因为是风沙自然造成的,所以用“侵占”一词,含有强行占据的意味;后者是人为的原因,使风沙有隙可乘,因而用“侵入”一词。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怎样向沙漠进军。这一部分可以分几层,每一层的内容应当怎样概括?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风沙的进攻和人类的防御(4—6自然段)。

  第二层:人类怎样根本治理沙漠,就是如何利用水来向漠进军(7-10自然段)。

  第三层:巧妙地利用沙漠,使它为人类造福(11—12自然段)。

  这一部分每一层在说明人类向沙漠进军时都抓往了沙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治理沙漠。

  第一层,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游击战”和“阵地战”,人类就利用风沙的这个特点,用培植防护林对付“游击战”,用植树种草对付“阵地战”,说明防御风沙是在分析风沙进攻的特点基础上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二层,在说明“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之后,人类分析出沙漠地区含有充足的地下水源这一特点。那么利用这一特点,人类就可以变防御为进攻,使沙漠彻底改变面貌。

  第三层,在说明人类利用沙漠时,也是科学地分析了沙漠地区“风力很强”日光“特别强烈”,“日照时间又特别长”的特点,然后利用这些特点,使沙漠成为一种资源。这种向沙漠进攻,又比利用水改造沙漠更具主动性,科学性。

  以上分析,突出说明,人类征服沙漠必须依靠科学知识和科学分析。“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实际上,第二部分就揭示了这个原因。

  教师提示:在分析第二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落实这一部分的结构提纲。

  这个结构提纲是第二部分内容的条理化,这样的结构顺

  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内在条理,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同时说明,人类认识事物,必须科学地分析事物的特点。

  教师提出:文章的第三部分紧扣题目,用富于鼓舞性的语言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光辉前景。

  四、小结。

  我们给文章划分结构,必须依据文章的内容。内容上的联系就是结构上的关系。本文就是以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会有什么前景这三个问题构成了文章的内容,那么也就成了文章三个部分的结构关系。第二部分在分析沙漠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以防御、进攻、利用为内容主线构成了它的结构关系。

  上面说的是文章大的结构关系。另外,还要注意小的结构关系,如比较关系、层进关系等。比如,文章第一部分,前面已经分析,第2、3自然段在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时,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印证的,并且用“摇篮”与“荒漠”这种演变上的比较和时间上的比较,用词上的比较来说明问题,使人们认识上逐步深入。文章第二部分,御、进攻、利用是层进关系,说明人类对沙漠认识上的提高和治理上逐步科学化。

  五、布置作业

  1.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我们学过哪几种?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说明。

  2.从文中找出主要的句子,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解释。说明这些句子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复习举事例、列数据、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掌握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2.了解什么是中心句、支撑句及其相互关系,并懂得它们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了解限制性词语加强说明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分析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现在我们复习上下。

  学生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举例回答。

  1.举事例。文章前两部分几乎每一自然段都举出了实例说明问题。举实例不但使文章内容非常具体,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很深。

  2.列数据。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3.作比较。文章举国外事例作说明时,就用“摇篮”对:“荒漠”作比较,对比鲜明,说明沙漠的肆虐程度。

  二、内容分析,学习新知识。

  教师提示:文章还用了作诠释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诠释的意思就是解释、说明。有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看法,读者并不明白,这就需要对这种看法作必要的解释、说明,使读者清楚这种看法的含义、提出的.根据等。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

  1.作诠释。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的看法。读者对这个看法会感到新鲜、陌生。因此下面两句便对此作诠释。“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一句,从时间之长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一句,从斗争的结果说明这个看法的根据。

  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诠释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2.打比方。例如:把沙漠比喻成“敌人”,把沙漠的进攻手段比喻成“武器”,把沙漠进攻的方式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等,都是打比方。打比方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二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上面举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人们把危害人类生存的沙漠比喻成“敌人”,把它危害人类的种种方式用“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都反映了人类对沙漠的厌恶和憎恨的感情。由此可见打比方不但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形象化、具体化,还直接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文章以诠释和举事例为主综合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全面、深入地阐释事理,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在第1自然段中哪个句子最重要?其他两句与这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第一句最重要。因为它是这一段的中心,它表达了该段的中心意思。这叫中心句。其他两句对这句话起支持的作用,表现为对该句句意做出必要的解释。这样的句子叫支撑句。运用中心句,使全段的每句话围绕中心句展开,内容更显得集中,结构也更严密,同时在这两方面还给读者以提示。支撑句的运用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中心句,把握全段的内容。

  要注意的是,中心句的位置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中或句尾,有时还需要读者去归纳概括。但有一点,是不是中心句,应看它是不是集中表达了全段的中心意思。

  教师指导学生举例说明中心句和支撑句及其作用。

  教师提示:说明文是科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要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在用词上就必须十分注意。比如: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为什么要加上“之一”?能不能去掉?回答是:不能。因为它反映了一种客观实际,即人类的自然敌人很多,沙漠只是其中一个。

  2.“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要用“产生和发展”这样一个动词性的并列短语?用一个动词行不行?不行。因为文明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并列短语正反映了这种过程。没有“产生”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产生”也没有多大价值。

  文章中用了大量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在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这两句话加点的词都是限制性的。“最顽强”不但点明了沙漠这个“自然敌人”的性质,而且把沙漠归入最难于战胜的“自然敌人”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它“最顽强”,才有下一句的“不断”,“不断”也就是同“沙漠”必须作长期斗争。

  2

“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很”限制说明“强”的程度。有了“很”字,下面才能谈到利用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例子进行练习,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三、小结。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以诠释和举事例为主,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目的是让读者易于把握和理解。不同的说明内容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内容的组织和表述也就更严密,更科学。

  中心句和支撑句的运用,是为了使内容表达集中而明确,结构条理而清晰。我们抓住了中心句,并分析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便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限制性词语的运用是为了加强说明的准确性。我们要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从文中各找一个例子,说明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根据课堂上的分析、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相关文章

《孔孟论学习》优质教案第一课时(优秀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资料;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运用课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孟子的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
教案大全2017-09-09
《孔孟论学习》优质教案第一课时(优秀3篇)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案(经典3篇)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案 篇一第一篇内容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寓意和教训。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学生能...
教案大全2014-01-02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案(经典3篇)

中班体育活动教案含反思【优秀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体育活动教案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
教案大全2019-05-02
中班体育活动教案含反思【优秀6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彩3篇)

《沁园春·长沙》是经典的诗词课文,那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怎么做才好呢?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词的意象、意境...
教案大全2019-06-05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彩3篇)

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教案【精选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教案1活动...
教案大全2014-07-05
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教案【精选4篇】

《小小的船》教案(推荐3篇)

《小小的船》的教学要让同学们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以下是yjbys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小的船》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教...
教案大全2018-04-08
《小小的船》教案(推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