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优秀3篇】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一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教育思考的书籍,通过陶行知先生的亲身经历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努力求学。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律、自强、自立和自信的品质。自律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学会自律,才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计划。自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的态度,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进取,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自立则是学生在生活中要具备的能力,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信是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具备的心态,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常常缺乏自律和自强的品质。很多时候,我容易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影响,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而且,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常常会感到无助和失落,缺乏自信去面对问题。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积极培养自律和自强的品质。我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我也要改变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我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的引导下,我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籍,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自律、自强、自立和自信的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找到了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努力,追求卓越。我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的引导下,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三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假期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是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造的旗手,在深入了解中国本身国情和西学东渐浓厚风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教育当一反“老八股”,二反“洋八股”,坚持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以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起点,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所以说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当之无愧!

  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还有其意义和价值的,因为诸如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以教人者教己等等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散发着生机和活力的,仍然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2号在晓庄师范寅会上的演讲辞,具体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得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事实上,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建造优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大了。于是,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费仍然屡禁不止;我们的学生能痛快地答对英语的选择题,但面对外教却张嘴困难。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桥梁,而且,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初看起来这与教学做合一有重合之处,细想来则不尽然,“教学做合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对“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则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

叙述,“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而闻知和说知在本质上都是对“行”的间接接受,由此可见“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而这种“行”绝不仅仅是“教学中的.实践”那么简单,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教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了,而学生认真听讲和作业的代价往往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的缺失。当然,并不是说要“行”就要放弃听讲和作业,只是要明确这三者应该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上,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只重听讲和作业而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

  1927年11月3日,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上演讲时又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一说,这对前面一再强调的“做”和“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为这个“做”和“行”不能是盲行盲动,不能是胡思乱想,而应该是手到心到,即“在劳力上劳心”,面对这个说法又有人用二元论将它们分开,他们认为,劳力和劳心是分开的,以至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但是陶行知先生则认为,劳心和劳力应当是一元并重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探寻万物之真理上有所获得,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教师来承担基础建设责任的。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是陶行知先生在给正之先生的信中提到的,言“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但是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究竟该如何“授人渔”呢?我认为当有三点值得注意:一为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则水尽源竭,当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说“好学是传染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二为耐心亲切的态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关系的好坏松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所以任何传播方式都致力于不断改善与受众的关系,课堂传播为组织传播,更需注意对受众(学生)的情绪把握。教师和善耐心,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反之则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来,教师纵有五车之学八斗之才,只怕也难在那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吧。三为灵活的教学手段。注意力难集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尤其是小学生,好动难止,那么教师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否则上述两点都将成为无根之木。

  陶行知先生所在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之一“以教人者教己”则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必须先将自己当作学生去学习,我以为,这种学习不单是知道了要教的内容,而是要切实将自己当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如对于一个新知识点,假设自己就是学生,我会有什么样的疑问,我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教己”的态度。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相关文章

原来我这么棒读后感【经典6篇】

关于原来我这么棒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原来我这么棒》就是我心目中的好书。这本书记叙了主人公高小瑜原本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女孩,她妈妈为了帮她找到自信,帮她报了一个夏令营班。小瑜在夏...
读后感2016-09-09
原来我这么棒读后感【经典6篇】

中秋节作文(精彩6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秋节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作...
读后感2016-09-04
中秋节作文(精彩6篇)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优选3篇)

这本书是关于身心灵的修炼。对于读习惯了“快餐文化”类书籍的我来说,刚开始读确实感觉不怎么好懂,情节不是很吸引人,但是当我边思考边读下去的时候,联想到现实中的人生,...
读后感2017-05-06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优选3篇)

读《人鱼小夜曲》有感【经典3篇】

“美丽的小人鱼静立远方,星光和露珠在悄悄凝望,白天的喧哗已经消失,银白的月光洒射着光芒。在洒满月光的海面上,小人鱼吟唱心中的忧伤,小河畔烟雨飘荡,静静等待那黎明曙光……“曲调在海面上荡漾开来,少女甜美...
读后感2016-08-02
读《人鱼小夜曲》有感【经典3篇】

生命的追问的读后感【精彩3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的追问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拿起书,我望着它。扉页上印着烁大的五个字“生...
读后感2019-02-02
生命的追问的读后感【精彩3篇】

读张爱玲金锁记有感(推荐6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张爱玲金锁记有感(精选2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张爱玲金锁记有感...
读后感2016-02-03
读张爱玲金锁记有感(推荐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