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1500(实用3篇)
李尔王读后感1500 篇一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故事讲述了王国受到分裂和混乱的威胁,主人公李尔王因为自身的错误判断和盲目的决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权力、贪婪和背叛的丑陋一面,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首先,我被《李尔王》中的角色形象所震撼。李尔王是一个自信而顽固的君主,他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女儿们会像他一样对待他,结果却惨遭背叛。这个角色形象展示了一个权力者面临困境时的无助和痛苦,让我深感人性的脆弱和可悲。另外,爱迪根和培特琳这两个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迪根的贪婪和冷血,以及培特琳的狡诈和欺骗,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他们的行为不仅导致了李尔王的失败,也给整个王国带来了混乱和灾难。这些形象的塑造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我被《李尔王》中的主题所触动。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权力和贪婪的关系。李尔王在分配王国的时候,未能看清自己女儿们的真实面目,而是被她们的恭维所蒙蔽。这使得他最终丧失了权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和权力永远都是一对危险的组合,它们会让人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决策。另外,背叛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李尔王的女儿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背叛了他,这让我对人性中的背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背叛不仅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后悔。
最后,我被《李尔王》中的情节所吸引。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李尔王的错误决策和女儿们的背叛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悬疑。特别是结尾部分,李尔王在风雨中的哀嚎和他与科尔尼尔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助。这个情节的设置让我对人生的脆弱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李尔王》是一部充满思考和触动的作品。通过对权力、贪婪和背叛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莎士比亚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丑陋一面。同时,精彩的情节和角色形象也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引人入胜。读完《李尔王》,我深深地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悲伤,也对人性的善良和黑暗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李尔王读后感1500 篇二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一部悲剧作品。整个故事围绕着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们展开,揭示了权力、贪婪和背叛等主题。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被《李尔王》中的主人公李尔王所深深触动。李尔王是一个自信而顽固的君主,他对女儿们的盲目信任和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他的遭遇让我反思了权力对人的影响以及权力者的盲目自信。李尔王的失败也让我明白了人生中错误判断和盲目决策的危险性。这个角色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对人性的脆弱和可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我被《李尔王》中的女性形象所震撼。作品中的爱迪根、培特琳和雷根这三个女儿代表了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方式。爱迪根的贪婪和冷血、培特琳的狡诈和欺骗,以及雷根的残忍和冷酷,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她们的背叛不仅对李尔王造成了伤害,也给整个王国带来了混乱和灾难。这些女性形象令我深思女性在权力和背叛面前的选择和行为,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被《李尔王》中的情节所吸引。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从李尔王的错误决策到女儿们的背叛,再到最后的悲剧结局,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感到紧张和悬疑。尤其是李尔王在风雨中的哀嚎和他与科尔尼尔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助。这个情节的设置让我对人生的脆弱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李尔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对权力、贪婪和背叛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丑陋一面。李尔王的遭遇和女性形象的塑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读完《李尔王》,我深深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悲伤,也对人性的善良和黑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李尔王读后感1500 篇三
李尔王读后感1500
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李尔王读后感1500,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pincai网获得更多内容。
篇一:
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
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
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穿过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
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
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的死,一无所有。
科第丽霞,那个在阴暗之下坚持去爱的人,她会永葆亲情。死亡抵挡不住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纵使已到天堂,他们也可以互相弥补人生最后那份缺失的爱。
而对于我们,或许没有纷争,没有不和,那么何不尽情享受亲情呢?向后看看,身后有始终如一疼爱我们的亲人。
篇二: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大女儿和二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自食其果。但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他其实也就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是不能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也不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稳当的。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久月深,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后,他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人间真情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但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者而对待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他们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
书中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和地位他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他甚至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那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他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是他之所以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葛罗斯脱的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相信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李尔王读后感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