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阅读心得感悟800字(优秀6篇)
《看见》阅读心得感悟800字 篇一
《看见》是柴静所著的一本纪实文学作品,从柴静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记录,让读者深刻反思当下的社会现象。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书中的柴静通过对各行各业的人们的访谈,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她用文字和摄影的方式,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讲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变迁,从底层到上层的巨大差距,从环境污染到人们的心灵困顿。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无助。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环境污染的揭露和反思。柴静通过对污染事件的追踪报道,向读者展示了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在这个物质发达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环境污染的存在,对于各种污染事件,我们常常只是一闪而过的新闻,关注的时间很短。《看见》通过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重要性。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此外,《看见》还让我深刻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追逐名利和金钱。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书中讲述了许多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是却过得很快乐。他们通过互助互爱,相互扶持,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快乐。这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们对社会的贡献。
通过阅读《看见》,我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社会现象的书籍,更是一本启迪人心的书。它让我反思我的生活方式,让我关注社会问题,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看见》阅读心得感悟800字 篇二
《看见》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通过作者柴静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让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看见》这本书中,柴静通过对不同人群的采访和观察,揭示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困境。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语言,将社会的冷漠、人们的困顿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乡村的贫困到城市的焦虑,从环境污染到人们的心灵空虚,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通过这些描写,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痛苦。
同时,《看见》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产生了反思。书中讲述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或许没有高大的楼房和豪华的座驾,但他们却拥有着真实的快乐。他们通过互助互爱,相互扶持,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快乐。这使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希望能够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见》还让我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关注。书中详细描述了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让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我决定从我自己做起,减少浪费,节约能源,关注环保活动,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看见》,我对社会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社会现象的作品,更是一本启迪人心的书籍。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看见》阅读心得感悟800字 篇三
《看见》发布六年后,我终于在室友的驱动下翻开了这本书。
一周时间,我翻了近两百页,这可能远不及你的阅读量,但我得向你坦白,这已经是我最快的阅读速度了。旁人眼里的中文系学生是热爱阅读的,我是个例外。我不喜欢读书,尤其是被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那些奇奇怪怪的句子实在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的许多被迫买来的外国文学书籍都逃不开被抛弃在书桌一角的命运。
在看了三节内容之后,我从寝室床上扑腾而起,冲着室友喊:“怎么办?!我好喜欢柴静啊!!”“你有毒啊?”室友这样回复我。她们早就习惯了我的神经质。
说得没错,我深中这本书的毒,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可以坚持读下去。看到这本书的一半,我就迫不及待的从网上找了有关柴静采访和演讲的视频,看完之后,我心里的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了:我好喜欢柴静!真的。
和书名一样,柴静将她记者生涯中真真切切看到的东西写进了书本。她的经历是对她的一种独特的历练,面对种种,她的表现让我肃然起敬。从她个人来讲,我很佩服柴静。在央视,巨大的工作量,领导对片子的严审,采访中存在的问题都没有让她放弃留在央视,而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让她逐渐在新闻这一行声名鹊起。作为记者,她很专业,采访的问题层层展开,问题间蕴藏的严密逻辑让她向真相靠近。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么瘦削的一个人居然大着胆子走进了非典病房,揭露环境污染的现状,关注同性恋以及被家暴的女性,一个个尖锐的话题都是对她的考验,因为这当中的风险未可量也。我发现她已经做了超出记者本职之外的事情,因为她有一种悯人的情怀。
柴静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普通人,她有被文静外表遮盖的刚毅和执着,作为记者,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力图还原真相。
我和《看见》之间隔着六年的距离,我与书中的柴静似乎相见恨晚,柴静满足了我曾经对记者的期待:挂着记者证在众多镜头前向新闻办公室发言人提问,能采访像周星驰、李连杰那样的大咖,能气定神闲与受访对象侃侃而谈,始终奔跑在新闻第一线……如果我能早点遇见,此刻我的身边又会是另一番风景吧。
《看见》阅读心得感悟800字 篇四
阅读了那么多书后才遇到这本文学中的金子,实在令人赞叹。语言是那么朴实无华,情感是那么真真切切。
富有独特思想的柴静是那么令人尊敬。整本书循序渐进,让人越看越带劲儿。幽默讽刺的笑柄与煽情动人的故事相结合,演绎出这么一本独具魅力的书。
中国最缺的就是真实,在一件件事件的背后真相是什么,是所有广大民众所想知道的。作为一名记者,柴静报道的几乎没虚伪,她真诚的为人名服务,为中国服务,为真相服务。也许大家认为记者的话都是真实的,但柴静毫无掩饰地将一位记者轻描淡写却反响极大的故事写了出来。当年北京的三月,柴静他们冻得鼻青脸肿,小心翼翼地走在北京里。风大得很,为了拍出效果,一位记者强顶着寒风,挤出微笑,瑟瑟地脱下外套,夹在腿中,对着镜头说道:“北京的三月,春意盎然……”这让柴静感触很深,看得出来,在此时她喜爱的那个决心,要做一名真实的记者。
就如同一段故事般,每一个板块几乎都没有少一个人物——陈虻。他一直上演的是一位精炼严格的领导者。他语言犀利尖锐,无论你怎么说他都有能力把你彻彻底底、严严实实地反驳回去。但正因为在这良苦用心的“刺激”下,柴静才能取得今日无比令人崇高的地位。最后一块陈虻的去世让人们感到一丝遗憾。如此出色的领导者,他最杰出的作品不是制作的片子,而是培养的一个个人才。
我发现,所有功成名就、有巨大反响力的人物,包括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在内,都爱用故事去反应道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让全国上下的人沉思。山西是柴静的家乡,但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开矿挖煤,空气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时的市长来到别的城市,刚一下飞机就晕倒了。还是秘书了解他,找来一辆汽车向市长脸上一喷,他竟然醒了过来。他边爬边说:“看来这儿的空气不够硬啊。”这是一个有趣生动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国现在的许多城市PH2.5明显超标,一路走就呛一路灰尘。
《看见》是一本好书,它的作者更是一位好人,若没有她,我们怎能知晓这后面的一幕幕?
《看见》阅读心得感悟800字 篇五
深蓝色的封装,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围坐在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身旁,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惬意祥和的笑容,中间大大的“看见”两个字,署名柴静。这本讲述她本人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从2001年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十年看见,记录了她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中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也记录了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过程。
在看这本书前,我没认真去探究过一件事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东西,在这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时代,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反思的机会,没有去深层次的剖析,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表面,对一件事的看法也永远停留在人云亦云,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我,在工作中变得机械化,生活中变得冷漠化,就好像在看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章中对非典时期的灾情采访时,我看到了在灾情面前人的脆弱,顽强,看到了那些不顾生死的医生、护士,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世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温暖,这种震撼远不是当时的新闻报道所能体现,也不是未经深入剖析的我们所能体会,未经剖析的背后是我们看不到的真相,显示的是我们的无知。想想看,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若我们不去反思,不去深层次剖析,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又靠什么去进步,当我们嘲笑他人无知时,我们自己是否也在被另一些人嘲笑。
在生活中,我们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个人,总是想把自己的感情、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什么是客观,什么是多角度看人,看事情。从《看见》中看,柴静一直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感觉,这或许是作为记者必须具备的,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的没有点缀和修饰的描述,也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些故事的描述过程中,她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她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客观事实,其他所有的一切,由我们自己去涂色。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看见》阅读心得感悟800字 篇六
有时候在想,我为什么要看书呢。是充实自我还是填补寂寞,是师长之命还是心甘情愿,后来我才发现,看不同的书时心境与缘由皆是截然不同的。当我刚脱身于考题的苦海,偶有闲心的翻开这本《看见》之时,由非典到最后的卢安克,正如柴静所言,真实的万钧之力撼动了我。而看书,是为了让这些我狭窄的视线外的真实,惊醒我所习惯的生活。
关于惊醒这件事,也是柴静在这本书里所贯彻的。看过夜色温柔的人都知道,柴静嘛,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动人又煽情的文艺腔,最是适合她不过了。从前找作文素材也觉得她写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觉得她写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气的好。其实柴静的文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细腻温婉,变化在于,她将主观的情感作为了情怀揉进了真实的“看见”里,看见并惊醒了过去一味滥情的自己。
书里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陈虻对柴静说的,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所有人面对着同一个世界,看见的世界确是不同的。《夜色温柔》看见的是蔚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都是新鲜生命的气息,而《看见》看见的却是实实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狈不堪,有的成功得志,归根结底,在踏踏实实地认识自己的同类,与生活打滚。
谈完了书,最后便来谈谈自己。
我看见了些什么呢?低落时恰巧落泪的天空,烦躁时仿佛也紧皱双眉、面露愠色的一张张面孔,顺心时格外动人的花草—与其说是看见的,倒不如说是心里所见的。感性无疑是顽固的自带滤镜,眼里所见都因感性染上了鲜明的色彩,却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镣铐。“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这句话让我消化了很久,也让我重新直视了我心中习以为常的“诚实”,将人自动分门别类的“诚实”。在读柴静唤起理性的历程里,也为自己的感性敲响了一声钟,在书里也得到一些我不习惯的理性。
许多人都说看完这本书后涕泪交加,我倒是没有落泪,可能也是因阅历太浅的缘故,无所共鸣。但这本书给我的,也正像卢安克给柴静的,也许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而是让我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生活”的撼动,这让我有了清空脑子里的所有,将空间再次完完全全的
留给这本书的举动。
看惯了鸡汤,试试不一样的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