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优秀4篇】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篇一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反战小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保尔·包默为视角,描绘了一战时期德国士兵的残酷生活和战争带来的无尽痛苦。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首先,我被小说中对战争的真实描写所震撼。作者通过描写保尔作为一名士兵的经历,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小说中的战争场景描写细腻入微,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身处战争中的恐惧和无助。尤其是作者对战壕战争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士兵们长时间的待在狭小、潮湿、肮脏的战壕中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这些描写不仅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深深地反思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
其次,我被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所触动。在战争的环境下,人们的本性被战争逼迫出来,人们的善良、友情和人性都被战争所摧毁。小说中的保尔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考验,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倒下,他也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信念。作者通过保尔的角度,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毁灭力量。战争让人变得冷酷无情,让人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深感忧伤和痛心。
最后,我被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所感动。小说中的保尔与他的初恋女友凯特琳之间的爱情让人动容。在战争的险恶环境下,他们的爱情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他们的相聚和分别都充满了无尽的苦痛。他们的爱情是纯粹而真实的,然而战争却让他们无法圆满地在一起。这种爱情的悲剧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对人们幸福的摧毁。
总的来说,读完《西线无战事》,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小说通过真实的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爱情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它也警示我们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让我们深思和反思。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篇二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小说,作者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通过主人公保尔·包默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战争背后的荒谬。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
首先,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让人震撼。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场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无尽的痛苦。战争中的士兵们面临着生命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被迫生活在狭小、潮湿、肮脏的战壕中,每天都要面对炮火和枪声。这种对战争的真实描写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深深地反思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
其次,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深感触动。在战争的环境下,人们的本性被战争逼迫出来,人们的善良和友情都被战争所摧毁。小说中的保尔和他的朋友们在战争中逐渐变得冷酷无情,他们不再关心他人的生死,只为了自己的存活而战斗。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人类的本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的爱情描写让我感到十分动容。在战争的阴影下,保尔与他的初恋女友凯特琳之间的爱情充满了苦痛和无奈。他们的相聚和分别都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战争让他们无法圆满地在一起,这种对爱情的摧毁让我深感悲剧的无奈和痛心。
总的来说,《西线无战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爱情的描述,让读者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它让我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和爱情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篇三
自古以来,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很多,古有《荷马史诗》、《三国演义》,今有《战争与和平》、《永别了,武器》,更有甚至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一长篇巨著。正是有这些作品,才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更间接地、更直观地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
《西线无战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全书并没有大规模地描述战斗场面,相反,作者雷马克从不同的细节方面着手,以一个普通士兵保罗的视角,用沉郁冷静的笔调将整个战争的残酷毫无遮挡地展现了出来。看完整本书之后的我,心情格外压抑。不为别的,只因那残酷的战争,它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毁掉了。
雷马克在序言中写道:
20世纪以来,人类共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希特勒的个人野心作祟,继而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反击从而爆发的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的话,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几个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主地位而互相攻击,最终演变成了世界大战。和二战中自发上前线保家卫国的战士不同,一战中的青年们完全是被自己的国家连哄带骗弄上战场的。虽然和二战中的青年一样,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斗,然而这种“为国而战”却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受到当时当局者的蛊惑,于是他们被推上战场,为了当局者那可笑的利益而战斗,而他们的一切,也就在这战斗中被摧毁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
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他的战友们本来是一个班的同学,一群普通的欧洲青年,只因为战争的爆发,他们都上了战场。文明的社会变成了野蛮的屠场,整个世界都充斥着阴影和绝望。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端起武器奋力拼杀,小说的开头还是用一种相对轻松的笔调描写保罗和他的.战友们在战场上的生活见闻,然而紧接着笔锋一转,部队遭受重创,保罗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们一
个个倒下却无能为力,当他亲手杀掉自己参战以来的第一个敌人之后,这场战争给他带来的巨大冲击彻底让他崩溃了!战争的可怖之处就在于此:不知不觉中从精神上把你击垮。
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即将迎来新生活的年轻人,试问谁不想过安稳幸福的生活?然而战争爆发,使这一切全部被打乱了。随着战争的白热化,保罗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在保罗获准回家探亲的章节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这个年轻人已经被战争折磨得性情大变,他想尝试着重新回到参战前的正常生活,却发现自己根本再也无法融入其中,一个本来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就这样在炮火的轰击中被打垮了,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毁了,我们已经不再是青年了。我们不愿再对这个世界发动进攻,我们是逃兵,我们躲开自己,躲开我们的世界。”保罗的这番感慨令人深思。曾经的美好,如今全都变得黑暗无光,世界坍塌,支离破碎,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是战争!是那该死的,可诅咒的战争!作者:史终如伊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篇四
我在小学期的时候,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故事的背景是在一战的最后两年,全书着重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作者笔下既没有堂皇的军容,也没有壮丽的场面。有的只是毒雾硝烟、断肢残骸以及战壕中的血泊、墙壁上的脑浆、树枝间的肠脏。让人读了如临其境,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与憎恶。
但是本书既不是对战争的控诉也不是内心的自白,仅想以此告知后人曾经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罪恶的硝烟中苟延残喘着,最终还是静静地倒下了。
作者雷马克通过主人公博伊默尔这个角色直接参与了一场战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以一个战争参与者的身份方方面面的去描述了整个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种种伤害。博伊默尔身边的战友们的那些故事又向我们极力描述了战争的可怕之处。读到某处,我们或许会设想自己也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个,甚至还会禁不住为自己也设计一种死亡的场景,但死亡的方式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可以说,他们的内心对死亡既是万分的恐惧又是极度的坦然,因为恐惧并不能降低他们被子弹、弹片击中的可能。恐惧有时常常还会加快他们死亡的步伐,那个跑出战壕的士兵就是一个例证。
也许是由于自己是一名准军人的原因,对于战争有着本能的敏感。当我看到小说中描写的那些枪林弹雨和遍地横尸的场景,心里便会不由颤动。这就是战争,死亡对于士兵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宿命。当一个人一旦处于一种战争的状态,死亡便成了随时会发生的事情。就像书中所说,即使我站在平静的水中,离漩涡的中心很远,可是我已经感受到它的吸力在缓缓地,无法逃脱地,抗拒不了的把人吸过去。这种引力,便是死亡。对于一个士兵而言,大地对他们通常有着特殊而又重大的意义,或许那才是他们最好的依托,最亲的亲人,最好安全的保障。当炮火来临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身体连同四肢和脸深深的埋在泥土里,因为只有紧紧的贴靠着大地,他们才能多活哪怕十秒钟的时间。在战火之中,一个士兵只有度过一千次的偶然性才算真正的活着。
故事的最后,保罗与他的七个伙伴在残酷的战壕生活中体验到死亡、孤独、恐惧与了无希望,才发觉了战争的现实与可怕。然而一切都已来不及了!这群当初抱持着满腔的热血与激奋的青年,最终无一幸存。而德军在军方报告中,仅只短短一句“西线无战事”,便将所有隐藏在和平假象中的残酷事实全数抹灭。
其实在战争死亡面前,文字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至少是无法倾诉的重。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真正体会那一份无法言说的痛苦。想让这些从战争中奇迹幸存的人恢复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么?疼痛和血腥早已深入他们的骨髓,其实当踏上那片战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注定与和平无缘。他们的眼早已在硝烟中变得惊慌失措,而这种过度的疲劳也让空洞的眼显得毫无存在的意义。他们虽然存活下来了,但其实他们已经同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消逝于那个战火年代,带着他们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