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精简3篇)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
在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学习和教育一直抱有一种简单的观念,即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教育是老师的事情。然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逐渐明白了学习和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心理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学习和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与实践。作者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学习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心理学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和引导。作者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显著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如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在学习和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和教育的心理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学与教的心理学的结合,学习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收获。我深深地认识到学习和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意识到学习和教育的心理学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育的质量。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篇二
读完《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我对学习和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认识到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那么他们很难主动去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如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得到有效地提升,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其次,我了解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等。通过这些方式的应用,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育的质量。
最后,我认识到学与教的心理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并学会应用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学会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来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学与教的心理学的结合,学习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我对学习和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动机和教师的作用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学会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我相信,只有通过学与教的心理学的结合,学习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篇三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与教的心理学
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但是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