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命的河流》观后感(实用3篇)

电影《生命的河流》观后感 篇一

《生命的河流》是一部深情而感人的电影。影片以一个寻找父亲的孤独女孩为主线,讲述了她在长江边上的冒险和成长。在观影过程中,我被电影中所展现的美丽景色、动人的音乐以及情感丰富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

首先,电影中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巧妙地运用了摄影技巧,将长江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奔腾而下的江水,还是蜿蜒曲折的河岸,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尤其是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当女孩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冲向长江时,他们与巨大的浪花相互碰撞,形成了壮观的画面,让我仿佛亲身体验到了江水的磅礴力量。

其次,电影的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使得观众更能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的故事情感。特别是在女孩与她的父亲相认的场景中,那首充满悲伤和感动的旋律,让人不禁陷入了深思。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得电影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电影的故事情节也让我深受触动。女孩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她的坚毅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而影片中所展现的亲情、友情和勇气也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女孩与她的朋友们的冒险旅程,我明白了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生命的河流》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精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洗礼。影片所传递的关于生命和勇气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这部电影会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电影《生命的河流》观后感 篇二

《生命的河流》是一部令人沉浸其中的电影。影片以长江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寻找亲情的故事,展现出了生命的伟大和坚韧。

首先,电影中的演员表现出了出色的表演能力。女主角饰演的孩子是一个很有韧性和勇气的角色,她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她的表演充满了真实感和情感,让观众能够与她产生共鸣。其他演员也都表现出色,他们将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动人。

其次,电影的剧情设计紧凑有趣。故事中充满了冒险和惊险的场面,让观众时刻保持着紧张和期待。女孩与她的朋友们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危险的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目标。这种带有冒险精神的剧情设计,为电影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吸引力。

最后,电影所展现的长江景色令人叹为观止。导演通过精美的摄影技巧,将长江的壮丽景观展现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江水的奔腾还是河岸的曲折,每一帧画面都让人陶醉其中。电影中还展现了长江的文化和历史,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条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成为了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总的来说,《生命的河流》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通过出色的表演、紧凑有趣的剧情和壮丽的长江景色,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影片中所传递的关于生命的坚韧和勇气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触动,让他们对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电影《生命的河流》观后感 篇三

电影《生命的河流》观后感

  “我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你是在一个篮子里,顺着河水飘来的’”,这一台词几乎是影片中唯一的一次“切题”,而且是“间接”的。杨平道导演在影片中并未“肆意”使用河流意象,尽管他家的窗外就是河流。影片的开始和结束的镜头都是从车前窗拍摄的夜间乡镇公路:两边葱郁的树木夹道而生,加上夜摄的模糊,使之带有了某种印象主义式的隧道感——那应该是同一次拍摄的镜头。影像文本的循环重复,也是一次生命的“轮回”:祖母逐渐衰老直至逝,而自己的女儿也降临世间。在这样的轮转里,生命中的轻与重、衰与荣,透过细碎的生活片段纷至沓来,被重新观照和审视,亦被喟叹。

  影片是由黑白和彩色两种影像混合交叉剪辑而成,阿伦.雷乃《夜与雾》般的色彩使用,区隔着“我们”的小家庭与大家族不同的时空,也区隔着在剧情与纪录两种电影类型——黑白的家庭影像是出演的,而彩色部分则为实录——这是美学选择,更是曾经的纪录片导演的伦理担承:虚构在本质上毕竟迥异于真实,美学方法论上可以混搭,但“本体论”上必须货真价实,尤其是在受众有可能误读的情况下——这是一杯材质确切、层界分明的鸡尾酒,在品尝时味蕾会对不同的液层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彩色的影像里,四代人组成的大家族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这些事件逐次而来,既庸常而又重大。祖母口述的从前岁月,将时间向前追溯延展,那是家族影像的“史前史”。而导演香港的片段,看起来与整个叙事略有疏离,但正是母亲的现身使得四代人的链环承上启下、结为一体,并因此建构起了家族纵向结构的完整性。

  而在出演的“我们的”空间里,剧情既有生活逸事(情景事件),但更多或者说更主要的还是与“我”的精神困境相关:妻子质疑“我”爱妻子还是更爱来自贵州的女孩“晓菲”;而“我”的文学理想和实践在现今却难以换得生活的保障,因此备受妻子埋怨;这里面甚至还有着意识形态的偷渡——导演“自己”在朗诵自己创作的一首诗里用“黄色”调侃和消解“一块红布”,这不禁让人莞尔。这部分影像既于彩色记录相衔接,又自足自洽、自成一体。它不再是真实的事件流,而是戏剧情景式的,经过导演的提炼构思加工打磨,“高于生活”,主要由话语(台词)完成,它是“我”的精神层面的多个维度的自画像:“我”的情感困境、理想困境和“意识形态”困境。

  但此中的“我”并没有象在真正的剧情片中那样,解决困境(当然,本片的剧情部分依然是作为一种向内的“呈示”,而非麦基意义上的故事),而是在其间浮沉,既坚守(当面对理想困境之时)又规避和游戏(面对情

感和“意识形态”困境之时),这样的“犬儒主义”带有某种宿命论哲学的色泽,因此也透射着更深的无奈:从终极意义上说,困境是先验的——当我们被捧入那个篮子里,放入生命之河的时候,我们即是被置入困境之中——我们无以逃脱。

  我们看到,剧情部分的加入既自然而然地延续连接纪录部分,又使影片有了生活化的意趣和某种形上的韵味。

  当导演从摄像机后走到了摄像机前 “自反”出演,随着身份的转变,其实同时也颠覆了电影的经典样态。当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首先将它放入一个二元对立的范畴——它首先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卢米埃尔兄弟在发明电影之时即意味着纪录片类型的.诞生,而梅里爱的电影实践则开创了剧情片类型并使之渐成主流,但却也让剧情片与纪录片从此分道扬镳。这样的分野让导演们使用既定范畴规定的范式制作影片,也决定了影片受众的心理预期:我们或是推开一扇窗(纪录片)或是做一场梦(剧情片)。

  如果我们更加宽泛的看待“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承认电影首先是一种影像化的表达,是电影作者借以和观者交流的媒介和载体,那么这样的专业化划分则多少令人遗憾——它对表达方式进行了预设和限定。当然限定的存在也意味着打破限定的行动——对此进行反拨和弥合的努力——也不断出现,除了本片,在大陆的独立电影里,之前的《地层》和《玉门》,也正是这样的尝试——既有真实之根,又创造性地生发出了精神之叶,成为颇具意蕴的影像实验文本。可见,这在电影版图上已形成了一百多年的沟壑,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难以逾越,只要我们的精神是自由的。

相关文章

《小兵张嘎》观后感(精选6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兵张嘎》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兵张嘎》观后感1我看了...
观后感2017-04-08
《小兵张嘎》观后感(精选6篇)

《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的观后感【经典3篇】

导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决定宝宝大脑发展的决不仅仅是基因,而是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结果。所有宝宝身边的环境,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无一例外在塑造着宝宝的大脑,这些最终又决定了宝宝成年后的学...
观后感2018-03-08
《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的观后感【经典3篇】

两小儿辩日观后感100字范文(精彩3篇)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儿正在辩论太阳大还是小,近还是远的问题。孔子不能决定他俩谁说的对。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两小儿辩日观后感,...
观后感2016-07-08
两小儿辩日观后感100字范文(精彩3篇)

罕见“名场面”闪耀冬残奥会赛场观后感范文(经典6篇)

3月7日13时12分,在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决赛赛场,中国队纪立家率先冲过终点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罕见“名场面”闪耀冬残奥会赛场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罕见“名场面”闪耀冬残奥...
观后感2011-01-04
罕见“名场面”闪耀冬残奥会赛场观后感范文(经典6篇)

节目《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00字(精简3篇)

今天上午第一堂课时,我们班在电教室看了《开学第一课》。里面的内容主要是谈梦想。梦想这个优美的词,让我流连忘返。《开学第一课》讲的是成功的梦想。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付出许多汗水。正是这大量的汗水,造就了伟...
观后感2017-09-05
节目《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00字(精简3篇)

电影黑梦观后感范文(精彩3篇)

电影《黑梦》影片真实揭露了传销组织的生活,揭示传销组织欺骗真相,揭秘传销组织欺诈实质及传销的丑恶面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黑梦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电影黑梦观后感1...
观后感2015-08-07
电影黑梦观后感范文(精彩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