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读后感【推荐3篇】
鲁迅文章读后感 篇一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鲁迅先生的才华和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力。
这篇小说以主人公的疯狂思维和言行为线索展开,通过主人公的狂妄和自大,展示了当时社会上的无知和愚昧。主人公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与医生、妻子、仆人等人的互动,以及他对自己与世界的看法。主人公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犀利批判,让人不禁为之一笑。
鲁迅先生通过主人公的疯言疯语,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恐惧和排斥。在主人公眼中,任何新的事物都是疯狂而可笑的,而他自己则是唯一的正常人。这种揭示社会现象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让人深思。
读完《狂人日记》,我不禁感叹鲁迅先生的才华和勇气。在那个封建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年代,鲁迅先生敢于发声,勇敢地批判社会问题。他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了读者,让人们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的文字犀利而直接,直击人心,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
《狂人日记》是一篇让人不禁深思的文章。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思维和言行,鲁迅先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他的文字深入人心,让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鲁迅先生的才华和思想更加敬佩,也更加希望能够像他一样,敢于发声,勇敢地批判社会问题。
鲁迅文章读后感 篇二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刻画,让人们深思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阿Q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懒散、愚蠢,又没有自尊心。他经常被人欺负,受尽白眼和侮辱,却从不反抗,总是用自我催眠的方式来安慰自己。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和人性的丑陋。
阿Q的形象让人深思。他虽然失败,但他的失败是整个社会的失败,是整个社会对他的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他的懒散和愚蠢并非天生,而是在这个社会中逐渐形成的。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命运的描写,让人们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读完《阿Q正传》,我深感鲁迅先生的思想深邃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他通过对阿Q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他的文字犀利而直接,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
《阿Q正传》是一篇让人不禁深思的文章。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鲁迅先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他的文字深入人心,让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更加敬佩,也更加希望能够像他一样,勇敢地批判社会问题。
鲁迅文章读后感 篇三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材收录了哪些文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被称为“鲁迅大撤退”。鲁迅的文章大家都认为是经典,但这次在不同版本的教材里,鲁迅文章的选择都发生了一定的调整。争议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语文教材但凡变动,类似唇枪舌剑就免不了上演,质疑也好,力挺也好,各人有各人看法也属正常。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崇敬的作家之一。关于鲁迅的文章去与留,我想,若以这样的题目作为辩论,定然是争议颇多!在这场争的议背后,真正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某篇文章应否上教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争下去语文教材根本没法编;那么,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呢?之所以语文教材篇目变动会引起如此争议,根本原因就是:很多人一辈子绝大多数的经典阅读,几乎仅限于语文教材。我想在不同的时代编著语文课本会有不同的版本,即使在同样的时代,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其实鲁迅作品可选性非常宽泛,可选择余地很大,这样一位伟大作家那么多经典作品,却要一代人两代人一直看那么几篇作品?适当换换口味不会损失他的地位。
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何尝没有这样的争议呢?从感情上说,鲁迅的文章从中学到高中,从《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到《阿Q正传》、《药》、《拿来主义》等等,可以说是伴着我们成长!在所有学过的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无疑是印象最深刻的,他的精神畜养在文字永恒的塔里,而我们又从他的文字里汲取了营养和精神能量!可以说无人替代!他就是一座巍峨的山峰,高大而隽永!我们从他那辛辣的笔调里,读取了一个灵魂的自由!也可以领悟到一个人用独立的眼神看待世界,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次理解和抗争!我们保留有很强的怀旧意识和文化心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理智上讲,鲁迅的文章从原有的.课本里删去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建国初期到时值今日,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那么,如何让我们永远守着过去的文章不放呢?有诗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鲁迅的文章再好,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本里永远占据位置!对鲁迅文章的调整并不是说鲁迅的地位降低了,并不是要抛弃鲁迅,不是从思想性上否定,我想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和光辉思想永远是有价值的。拿掉就被认为是一种精神取舍吗?我想,即使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以他的胸怀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我想说,除去我们对于鲁迅文化思想的认知,以及从那文字里得到的感情,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怎样看待呢?据说校园里流行的一首顺口溜便是证据:“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说明了什么?不要说孩子惧怕,就是我上学的时候,也是惧怕文言文的。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阅读能力的下降,以及孩子的肤浅吗?这当然不是鲁迅的错,鲁迅的文章依然是经典,但孩子的生活空间不是我们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了!我们当年的生活条件,与现在孩的生活条件无法比拟,小时候吃一块糖果都过年似的,与之比较起来,现在孩子哪天不是过年呢?可事实上是这样吗?精神世界的食粮也是这样,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书本极少,连得到一本小人书都如获至宝,现在到图书馆看看,孩子阅读的书目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如果时光再往后倒流,脚步再往后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之下,主权和尊严遭受外敌的蹂躏,以及内在的军阀混战和厮杀,人民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鲁迅的文章亦是那么的富有感染力和凝聚力,不仅读得懂,而且是非常的好懂!我们能让孩子感知到这些吗?不可能了!
所以要重新去考虑什么样的文章,在这么一个新的时代下才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变迁,以及民族的精神走向。海子的新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课本,我想这个例子也说明,有舍必然有取,有取也就必须有舍,要把新时代的一些优秀精神元素加入到新课本,必然要为它们腾出空出来。在孩子能接受的课本空间里,就是要逐渐融入社会的新的精神元素,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的。一本语文教材永远不可能囊括所有学生应该去阅读的好作品;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依靠入选语文课本的方式来被动阅读经典,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极大悲哀。
我想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先锋,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人。我们对他怀有崇敬之心,并不是说在课本里删除就是对他的贬低,或者地位的下降,我个人认为并无损于他的光辉!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教育理解孩子,给与孩子怎样的好文章汲取知识和养分?新增加的文章是否具有经典的意义?课本选文要有经典品质,首先在人文的内涵上应该是丰富的,对青少年有良性引导。其次应该在修辞和叙事,体现现代汉语内在韵致上有独到之处。同时,还应该是比较个性的,同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不只是哪个时代认定为经典的文章,应该是较长时间后仍被认定为经典的文章。
如果,换上的文章的确有时代性和阅读性,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进行尝试吗?难道我们就一定让孩子阅读我们认为经典或者具有不可撼动地位的文学作品吗?即使是这样,孩子也可以选择逃避,或者在课后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我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很多学生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常常老师在台上讲之乎者也,孩子在下面读武侠小说,为什么就不能尝试把经典的武侠小说作为课本光明正大地讲授呢?而且,我想,并不是武侠小说毁了孩子,反而
我看到一些当年读武侠小说的孩子,对文学具有深度的热爱。
把鲁迅的文章部分“撤退”下来,会不会影响学生对与鲁迅的认知?我想不会,如果对鲁迅的文章具有足够的自信,我想孩子会在课余更多的空间里阅读鲁迅,认识鲁迅,一个全面的鲁迅也会呈现在孩子面前,而并非一定在课本有限的空间里。我想对一个学生来说,都有自主选择阅读的课外空间,要培养孩子的读书的兴趣,以及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读课外书是汲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如今这样的年代,某篇作品未能入选教材,丝毫不会影响到学生对它的阅读涉猎。
我并非说鲁迅的文章部分“撤退”是好事,是要说明未尝不是件好事!在我的内心深处,并非要和众多鲁迅的拥护者争辩什么,因为我也是一个鲁迅的拥护者!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存在这样的争论,自己和自己争论,但我要说服自己,从我个人感情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取舍的,但是从理智和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具有不可抗逆的现实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