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童》读后感【通用3篇】

《渔童》读后感 篇一

《渔童》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散文,作者以渔童的形象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通过渔童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故事中的渔童是一个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他每天早早起床,背上渔具,走向山间的溪流去捕鱼。他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他的努力和坚持让人感到敬佩,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生活的美好。

渔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不仅仅是在捕鱼,更是在捕捉生活的真谛。他观察大自然的变化,琢磨着鱼儿的习性,从中领悟到了许多道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渔童的内心世界里,他对人性的思考也让人深感触动。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待生活充满了感恩之情。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善良影响了身边的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力量,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阅读《渔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渔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去捕捉生活的美好。无论是生活中的坎坷和挫折,还是人际关系的纷扰和困惑,都不应成为我们追寻幸福的阻碍。我们应该像渔童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用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渔童》读后感 篇二

《渔童》是一篇饱含哲理的散文,通过渔童的故事,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故事中的渔童虽然生活贫困,却通过捕鱼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真谛。

渔童的生活虽然贫困,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他每天早早起床,拿起渔具,走向山间的溪流去捕鱼。他的努力和坚持让人感到敬佩,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生活的美好。在捕鱼的过程中,渔童观察大自然的变化,琢磨着鱼儿的习性,从中领悟到了许多道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渔童的善良和乐于助人也让人深感触动。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善良影响了身边的人。他的善行让人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力量,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渔童的故事,我们认识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去关注他人,去帮助他人,让善良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

通过阅读《渔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渔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去捕捉生活的美好。无论是生活中的坎坷和挫折,还是人际关系的纷扰和困惑,都不应成为我们追寻幸福的阻碍。我们应该像渔童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用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渔童》读后感 篇三

《渔童》读后感

  诗人、散文家赵丽宏近年推出两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引起较大反响。第一部《童年河》仍是作家看家本领,散文形态,诗意氤氲,第二部《渔童》则是小说家当行本色了,讲究故事人物主题开发。

  书中主角、十二岁的童大路,摔坏了同学韩婷婷家一张大理石桌面。大理石纹理自然成画,大路的平民家庭倾其所有都无法赔偿。韩父韩方渊是留法教授、收藏家,不但不要求赔偿,反而向好学诚实的大路展示了他的收藏,其中有国宝级的德化瓷雕渔童,让大路体会到韩先生的仁厚、中西文明的博大和人类艺术升华人生的魅力。大路也在同学胡生宝及其父亲胡仲年的身上,第一次懂得了人生的复杂。由于韩家的好心,胡家得以栖身于韩家小洋房的附

属小棚屋里,但胡仲年对胡家的表面的尊敬里,暗藏着妒忌和恶意。他本来可以帮助大路避免摔碎大理石桌面,他不但不帮,反而事后因童家面临巨额赔偿而幸灾乐祸,到处宣扬。“文革”开始,胡仲年造反,图谋以革命之名窃取韩家收藏,特别是渔童瓷雕。于是大路开始了他拯救渔童瓷雕以及韩先生父女生命的历险故事。

  显然,身处那样的时代,大路除了“善”的道德火炬以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蔓延全社会的“恶”。大路不可能拯救世界,但他拯救了一个艺术品和两个生命,凭的是什么?

  近四十年来,写“文革”中“恶”的故事的作品很多。“恶”是“善”的缺失,结果便是不能捍卫自己的“人”性,其原因基本可概括为三种。第一,为意识形态误导,以“恶”为革命之“善”而勠力行之;第二,汹涌全社会的“恶”触发了人心潜藏的“恶”,“革命”又提供一种道德掩护,于是“恶”的火山喷发,加上“恶”行带来的某种阴暗心理的满足和实际利益,反过来给“恶”火上加油,形成“恶”性循环;第三,文革使“恶”人更容易作“恶”,给普通人提供通过“恶”行谋取私利的机会,使很多本来不一定成为“恶”人的人,成了“恶”人。这第三种写的最少,但纵观所有文明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样的“恶”人“恶”行,是常态,“文革”并非例外。

  今天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如果上两代不亲口告诉他们,他们是不会相信,自己善良慈爱的父母祖辈,也在“文革”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作“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当年是听号召而打了老师一个耳光,就不算作“恶”。要知道,没有极为普遍的“人”性失贞,“恶”不可能在全社会掀起狂澜。大路所面对的“大恶”胡仲年,如果没机会作“恶”的话,就会是一个以“普通人”而终老家中的父亲,可能很顾家,很爱儿子。在全民作“恶”的文革时代,要反抗“恶”,捍卫自己的“人”性,非常困难。《渔童》中大路这个孩子,如何做到了这一点?大路行为的第一动力,是仁义:韩先生对他仁,他报之以义。仁义,伦理学上叫作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互惠原则,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胡仲年对他不义,大路以仇人视之。第二动力,是大路通过韩先生所看见的中国和世界文明之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第一本能反应,而保护美则是自然冲动;与此相关的是大路的第三动力,即艺术品的魅力:唯有人类,创造艺术品并愿意被它征服,甚至能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大路体现了这一根植于“人”性的基本欲望。

  大路是个孩子,道德意识上还是“自在之物”,完全是教养所致。这个教养,基于普通中国人的常识,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道统积累。大路捍卫了这个常识,由于教养的坚实。相比之下,同龄儿童胡仲年的儿子,大路的同学胡生宝,由于父亲的耳濡目染,时时要跌入“恶”的深渊,虽然作者暗示了救赎的可能性。作者仁慈,因为我们都知道,无数儿童少年在那一个时代作了无数的`“恶”。成年人道德上是“自为之物”,要做出大路那样的道德选择,要考虑的东西多得多,所以也困难得多。

  大路拯救了《渔童》,但谁拯救了大路?是人类最“低”的道德常识,也是最“高”的道德律令。

  要深究为什么一个社会只有很少人在普遍丧失人“性”的时代捍卫了自己的人“性”,需要道德勇气。德国在反省二战战争责任方面做得最好,部分得力于全世界的压力,部分来自于德国文化的自省传统。相比之下,我们的近邻日本还落在很后面。“文革”是中华民族的劫数,但它所制造的灾难,却成了文学的富矿。遗憾的是,这一富矿的开发,远远不够。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大路那样的道德勇气。

相关文章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推荐6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一个人的村庄》读...
读后感2016-04-08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推荐6篇】

呐喊读后感200字优秀作文(优选6篇)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呐喊读后感200字优秀作文,欢迎大...
读后感2015-08-03
呐喊读后感200字优秀作文(优选6篇)

《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作文700字(精彩3篇)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
读后感2012-06-04
《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作文700字(精彩3篇)

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感【优质3篇】

公元前202年的二月,刘邦登基,大汉王朝正式建立。三个月后,志得意满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洛阳南宫举办规模空前的庆功宴。酒酣耳热之际,刘邦给大家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为什么能够完胜项羽?”在一片议论声中,刘...
读后感2011-09-07
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感【优质3篇】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优质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墙角的父亲》读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读后感2011-06-07
《墙角的父亲》读后感(优质5篇)

《神秘岛》的读后感550字(精彩3篇)

暑假中,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读完了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著写的《神秘岛》。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和精神。作品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五个北方人被俘了。他们趁着一个机会用气球逃脱了,却因为热...
读后感2015-07-04
《神秘岛》的读后感550字(精彩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