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通用3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 篇一
素质教育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美国这个西方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理念又是如何呢?读完《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后,我对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美国素质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我了解到,美国的素质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美国的教育体系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美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交能力。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美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书中,我还了解到美国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美国的学校通常会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社区服务、实习和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实践教育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成员。
与中国的素质教育相比,我认为美国的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美国的学校通常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活动。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专长和创新能力。而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生往往只能按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学习,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选择。
读完《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我对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认为美国的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的素质教育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例如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我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 篇二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而美国作为一个教育发达的国家,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成果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我对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书中首先介绍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目标。我了解到,美国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这种全面培养的教育理念,旨在使学生具备综合素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书中,我还了解到美国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美国的学校通常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同时,美国的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学习计划。这种学生中心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与中国的素质教育相比,我认为美国的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美国的学校通常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活动。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专长和创新能力。而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学生往往只能按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学习,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选择。
通过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我对美国的素质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认为美国的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的素质教育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例如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我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 篇三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
在快乐的新年里读了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里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有莫大的触动,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作者是一个成长在中国教育制度下的人,但是是在美国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留学美国的博士。他对与美国与中国的教育都有着很深的思考与体会。我自己是一位美术新教师,有的时候作为艺术出身的我,崇尚的确实是美国教育制度的开放与和谐,自然先进。但是有的时候再看看中国,确实是庞然大国,不但是国情的不符合,而且人情更是有一大段时代差距与素
质距离。所以美国的教育完全套用的话也不适合中国的。但不是完全不能借鉴,我们因该把他们好的地方运用,还需要带有自己的想法。一位的借鉴哪就是失败。国人啊国人。差距啊差距。作为美术老师,我更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本书作者说到: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实际上“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有个小故事中说作者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到了美国之后,作者把富有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这一句好不好让我感受到了差距。一种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运用。中国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说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打多数的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老师什么都不教对不对,但中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的确存在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对与创造性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教育者,不能厄杀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分好坏的“爱”,应该加强适当的引导,这就取决于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