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读后感(最新4篇)
《人生》的读后感 篇一
人生,是一本厚重而深邃的书,而《人生》这本书,更是将人生的点滴精华浓缩其中。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人生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这本书以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坚韧,挫折与奋斗,迷茫与成长。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实和多样。
在这本书中,我最深受触动的是主人公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和勇气。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主人公都面临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但他从未放弃,总是用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去面对。他告诉我,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另外,这本书还给了我对生活的新的思考。我们常常追逐着物质的繁华,追求着名利的光环,但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真正美好。《人生》这本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让我明白了快乐和幸福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在平凡的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琐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够找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人生》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可贵和独特。每个人都是人生的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用心去体验和感受,不断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只有真正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才能够活出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一起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生活,用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人生》的读后感 篇二
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而《人生》这本书,更是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多样与奇迹。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人生的无限可能和宝贵价值。
这本书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线索,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磨难与成长。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将普通的生活变得深邃而有趣。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点,每个场景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和智慧。
在这本书中,我最深受触动的是主人公的成长和改变。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和责任感的成年人。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从未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成长和改变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坚持,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另外,这本书还给了我对人生的新的思考。我们常常追逐着物质的欲望,追求着名利的光环,但却忽略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人生》这本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让我明白了快乐和幸福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在平凡的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琐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够找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人生》这本书,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体验和感受。只有真正用心去生活,才能够活出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让每一个人生都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
《人生》的读后感 篇三
路遥在他的小说《人生》的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是这句饱含哲理的话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坦白说,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再从头来看小说中描写的人民公社,分配工作等等遥远年代的名词,不由得觉得陌生和隔阂,但是从一咏三叹的故事情节,以及过去文化食粮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来看,当年这部小说引起轰动实属正常。
路遥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心高气傲,性格倔强的年轻人高加林的形象,他是那个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渴望凭借个人能力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可是,他的民办教师资格被人顶替,经过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调动到县城当上了干部,此时的他感到农村的恋人刘巧珍已经配不上自己,于是转投县城播音员黄亚萍的怀抱,最后却因为感情上的纠葛被人告发了走后门的秘密,最终被退回了农村,而此时一心爱他的刘巧珍早已嫁给了老实本分的马拴,再也没有人来安抚他受伤的心灵……
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主人公高加林呢?我认为单纯的指责他喜新厌旧,结果遭到了命运的惩罚是不够深刻的。我们可以想像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通讯员高加林之间的代沟有多么严重,巧珍只会和他唠叨庄里的水井修好了,老母猪又下了几个崽子,完全无法进入高加林的内心深处,即便当初他们在一起,也是他遭受打击极度需要人安慰的结果。书中这样评价可怜的巧珍我认为十分的生动:“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绝说不出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可以说农民刘巧珍和知识分子高加林之间的爱情悲剧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相配。其实高加林老早就发现了两人之间的遥远距离,只不过在他痛苦和困顿的时候,他舍不得放弃刘巧珍这个美丽而温顺的女子,一旦他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发现自己还能够飞得更高,便能够痛下决心,将刘巧珍弃之如敝屣。有句话“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用在他们的身上,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在就业自由的今天,我们再也不必在意所谓国家分配这码事,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上进青年高加林,却被那个时代打回了原型,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当农民的命运。可是我的心里对他还是由衷赞赏,当他来到城市,受到城里人的蔑视时,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放弃,他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这样的想法令人动容。难怪把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身份去掉的公社书记高明楼一直担心这个性子很硬的年轻人将来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回来找他的麻烦,所以心里总是惦记着找机会来化解他们之间的怨恨,可见有前途的年轻人谁都害怕,因为他们的将来无法限量。我相信以高加林的性格和才华,他迟早会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终其一生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对于作者最终所揭示出来的全书的主旨我不太认同,他借德顺老汉的口告诉高加林农村也有远大的前程,这实在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高加林认同了老汉的话,那么他将羁绊一生,永远无法走出这个小山村。只有时时刻刻想着去远方的人才能够飞得更高更远。作者所谓的深奥的人生课题实际上是非常消极和颓废的,一个安于贫穷和困顿的老光棍的人生哲学怎么会被上进青年高加林所接受实在让人费解。或许他只是暂时借用来逃避一下现实,锋芒迟早又要显露出来。如果是我来写结尾的话,高加林会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村,去不可知的远方找寻自己的梦想,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难道不是吗?
路遥的这部小说揭示了人生的不可知性,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总是曲曲折折充满了冒险和挑战,唯有始终积极向上方能免受命运摧残。当年高加林的形象激励了千千万万迷茫的青年,马云当年踩三轮车的时候看了《人生》,意识到只要不放弃就总有机会,于是他后来成了亿万富翁。但愿发表于1982年的这部中篇小说,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人生》的读后感 篇四
我时常问自己,读这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我又注定无法成为作家,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我读这些书干什么。直到多年之后再次拜读路遥的《人生》我才终于意识到,读书能给人带来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一个人气质和追求最根本的来源——却不一定会是最快乐的体验。
我在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上多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的形象是如此饱满深刻地代表了像我一样的一类人。在乎自己那根本不值一提的面子,渴望一份体面又彰显身份的工作,以为自己的理想足够远大而对长辈的劝诫不以为意。很多读者也会抱怨高加林叔父的铁面无私和不近人情,可是这不正是你们所拥护爱戴的清正廉洁的公务员吗?
每个人都把恋爱谈得很浪漫,却将婚姻处理得很平淡。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这就是生活,这样,就足够了。回到家,有人为你开门、倒茶,慰藉你精神一整天的劳累……如果这样你都不知足,你又凭什么去追求你要的精神生活。
知识又不能当爱情,智商和情商从来都不是互补的关系。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的生活,去追求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
母亲说,正是因为你小时候书看多了,才把你变成了今天这样的愤世嫉俗,否则你本可以更加无忧无虑。每当她用无限悔恨的语气说这些时,我总是默不作声。是知识成就了今天这样的`我,也是知识让我失去了很多。是知识让我考虑事情不再只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让我过多地关注它可以带给我的好处和利益,让我不再那么简单而单纯。
是的,知识改变命运,但它成就的不总是最好的你。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巧珍爱上了高加林,也是高加林对于精神生活的野心让命运和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我为路遥的人生感到惋惜,他的英年早逝让我扼腕痛惜。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尽管他的书名起得颇有些大的漫无边际,但是作品里平时的语言和深刻的情节总能让读者在合上书卷后,波涛汹涌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
作品似乎离不开那片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为生计奔波的最质朴的乡民,尤其是放到哪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总是少不了些许独特的人生体悟。那时的他还未到不惑,还很年轻气盛,还应该有很多的人生路要走,还应该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可是他却还是匆匆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从那以后,每当我的人生遇到坎坷,我总是会想起这两部作品,想想这里面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回想路遥透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感受到他寄予在青年身上的未来的希望。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