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通用4篇)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篇一
《苏东坡传》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传记。这本书以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坚定信念和卓越成就。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从他的故事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人生智慧。
首先,苏东坡的聪明才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年少聪慧,博览群书,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见解。他对诗词、文学和历史都有着深入的研究,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翘楚。苏东坡的才华不仅表现在文学上,他还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在他的政绩中,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事迹,比如他的“水利之功”和“捧心之论”。他的才智让我深深地感叹,也激励我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其次,苏东坡的坚定信念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示。苏东坡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无论处境如何,都不屈服于权势和利益的诱惑。他在政治上多次被贬谪,但他从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是为天下谋福祉,为百姓谋幸福。这种坚定的信念让苏东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通过苏东坡的事迹,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守信念,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前进的动力。
最后,苏东坡的卓越成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苏东坡在文学、政治和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他的影响力无疑是深远的。他的诗词流传至今,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政绩被后世推崇,成为了为官者的楷模;他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苏东坡的成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的力量和潜能的无限可能性。他的故事告诉我,只要心怀坚定的信念,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
总之,读完《苏东坡传》让我受益匪浅。苏东坡的聪明才智、坚定信念和卓越成就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和鼓舞。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他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将以苏东坡为榜样,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卓越,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篇二
《苏东坡传》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传记,通过对苏东坡这位伟大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的描述,林语堂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丰富而又复杂的苏东坡形象。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苏东坡的文化造诣令我深感敬佩。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人。他的诗词和文章都充满了智慧和情感,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享有盛名,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学习。苏东坡的文化造诣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影响力,也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兴趣。
其次,苏东坡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东坡具有宽容、豁达和乐观的品质,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都令人钦佩。他在面对困境和逆境时,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他的智慧和幽默感让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智者和贤者。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的内在力量和修养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品质。
最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苏东坡在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的一生是充满了辛酸和波折,但他从未放弃对文化和人民的热爱。他对文化的坚守和对人民的关怀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苏东坡的人生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总之,读完《苏东坡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苏东坡的文化造诣、人格魅力和人生经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我将以苏东坡为榜样,坚持追求文化的卓越和人生的价值,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篇三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
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胸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篇四
最爱东坡诗词,尤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特爱《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体味“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孤独,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然。心中始终吟唱有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一言以蔽之,怎个好字了得!
今日读此书,追寻这样一个具有深邃思想、豁达心灵的才子的生活轨迹,带给我的,无不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启迪。恰逢冬至,可以说是——冬日的幸福悄然而至。
本书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同时,也把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可亲的苏东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林语堂眼中,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说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虽苏东坡毕生坎坷多舛,但是我认为他是极幸福的,有三位女子懂他,理解他,深爱他。他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有赤子心,有烂漫心,有欢喜心,有清净心,这是我极喜欢的。
现再读几首东坡的诗,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