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优质3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 篇一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名的社会学著作,通过对当时电视媒体的研究,揭示了娱乐化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和反思。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我们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即娱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中心,而娱乐本身则被商业化、表面化和低俗化。这种娱乐至死的文化,使得人们对真实的信息和深度的思考越来越缺乏兴趣,而对轻松愉快的消遣活动越来越依赖。
波兹曼通过对电视媒体的分析,指出了电视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工具,如何对我们的思维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视节目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效果,以快节奏、碎片化和低级趣味为特点,使得观众只需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需要思考和质疑。这种电视娱乐的方式,使得人们的思维日益表面化和浅薄化,对真实信息的辨别能力也大幅下降。
波兹曼还通过对新闻、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揭示了娱乐至死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在新闻领域,电视媒体以娱乐化的方式报道新闻,导致真实的新闻被无限扩大和夸大,观众只关注轶事和八卦,而对于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却大大降低。在政治领域,政治家和候选人通过电视的形象塑造和娱乐演出来吸引选民,而无需真正解决问题和提出有效的政策。在教育领域,电视的娱乐化使得学生对学习变得越来越没有兴趣,而对于轻松有趣的节目和游戏却异常狂热。
《娱乐至死》给我带来了对娱乐化文化的深刻反思。当今社会,我们被各种娱乐活动和媒体包围,我们对深度思考和真实信息的需求似乎越来越少。我们更关注的是娱乐带来的快乐和消遣,而忽视了对于人类文明和个人发展的真正追求。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娱乐化文化视为完全的消极和浪费。娱乐活动和媒体在适度的情况下,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放松,丰富我们的生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使用娱乐,如何平衡娱乐和思考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确娱乐的目的是为了休息和放松,而不是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不被娱乐至死的文化所束缚。
《娱乐至死》是一本警示性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娱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化文化的存在和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也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娱乐,保持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这本书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娱乐至死读后感 篇二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一部颇具争议性的社会学著作,通过对电视媒体的研究,指出了娱乐化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让我对当今娱乐至上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提出了“娱乐至死”的概念,即娱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中心,而娱乐本身则变得商业化、表面化和低俗化。这种娱乐至死的文化使得人们对真实信息和深度思考越来越缺乏兴趣,而对轻松愉快的消遣活动越来越依赖。
波兹曼通过对电视媒体的分析,指出了电视节目以娱乐为导向,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效果,忽视了对真实信息的传递和深度思考的引导。电视节目以快节奏、碎片化和低级趣味为特点,使观众变得消极被动,只需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需要主动思考和质疑。这种娱乐化的电视文化,让人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表面化和浅薄化,对真实信息的辨别能力也大幅下降。
除了对电视媒体的分析,波兹曼还通过对新闻、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揭示了娱乐至死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在新闻领域,电视媒体以娱乐化的方式报道新闻,导致真实的新闻被无限扩大和夸大,观众只关注轶事和八卦,而对于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却大大降低。在政治领域,政治家和候选人通过电视的形象塑造和娱乐演出来吸引选民,而无需真正解决问题和提出有效的政策。在教育领域,电视的娱乐化使得学生对学习变得越来越没有兴趣,而对于轻松有趣的节目和游戏却异常狂热。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娱乐化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今社会,我们被各种娱乐活动和媒体包围,我们对深度思考和真实信息的需求似乎越来越少。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娱乐化文化视为完全的消极和浪费。适度的娱乐活动和媒体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放松,丰富我们的生活。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使用娱乐,如何平衡娱乐和思考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确娱乐的目的是为了休息和放松,而不是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不被娱乐至死的文化所束缚。
《娱乐至死》给我带来了对娱乐化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当今娱乐至上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我意识到了娱乐化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本书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作用。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拒绝被娱乐至死的文化所统治。
娱乐至死读后感 篇三
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娱乐至死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娱乐至死》是20xx年5月由广西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作者在书中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引用。
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波兹曼又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这剂毒药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
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是有时间差的。因此,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这时就需要人们思考,选择汲取知识,所以在纯印刷年代,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
但是,电视时代的到来,宣布了“娱乐”概念的汹涌澎湃也同时到来。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反馈快、形式多、内容大等特点,因此对于观众口味的转变,电视制作部门往往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这除了与信息时代到来有关外,与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指标就是收视率,你只需动动鼠标,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节目在群众中的被认可程度。所以这说明了为什么每当一档节目走红后,会有无数的跟风者一拥而上,如《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
而赚取足够的收视率又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广告收入的增长。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广告,我们常常听说什么格莱美、《中国好声音》拍出破纪录天价广告费。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电视台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追求收视率了,虽然收视率本身并不会赚钱,但是它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所以当经济命脉也变得商业化时,节目的商业化也不可避免,为了满足社会浮躁心理带来的对快餐文化的渴求,电视节目愈来愈往戏说、炒作等方面发展。比如看《非诚勿扰》,看《快乐大本营》,我们张大嘴巴肆元忌惮地笑,但是等节目结束,我们往往是捧着有些酸痛的面颊,然后头脑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争的苦海之中。
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对娱乐文化有疯狂的追求,这可以理解。可是,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也倾向于用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时,我只能用疯狂二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了。
某次竞选失败,气急败坏的`尼克松拒绝检讨自己,反倒跟自己的化妆师大发脾气,一口咬定该次失手,原因全在于化妆师蓄意破坏……如你所知,这样的茶余饭后的笑点其含义已经和八卦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至少,它让我们在听说当下任何一位政客在如火如荼的竞选热浪中亦不忘为自己特聘“笑话”参谋这样的新闻时,不再惊诧……“政治”正演变为一种娱乐——尽管刘晓庆的脸、周杰伦的女友等其实无关政治。
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一切都可以成为可能。记住,这不仅仅是玩文字搭配的游戏,是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在消费年代里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如果以上我所说的还让你觉得将信将疑,那么我来举一个你肯定熟悉的例子:一直都很受欢迎的让学术与明星联姻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固然,用电视做文化普及很好,很不错。但是一旦需要与电视的
表现形式相适应,就会慢慢偏离我们初始设定的目标。以《百家讲坛》为例,它的确让我们记住了于丹,记住了钱文忠,他们或许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戏说形式:戏说三国,戏说明史,戏说红楼以至戏说《弟子规》。个中引起的争议,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很多了。当学术成为了“戏术”,当一个社会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也开始向娱乐献媚,我想这只能引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来抒发我的心痛:觚不觚,觚哉!觚哉!柏拉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洞穴理论。他说人类一直被困在一个洞穴中,只能看见被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影子,便执着地以为这些影子就是一切。现代人类也处在一个大洞穴中,只不过这些洞穴是由强大的传媒、信息网络构建的,我们只有拥有一件现代的电子产品,才能保证自己还活着,保证娱乐还存在着。在这种可怜的依赖感中,我们还能找到心中最初的童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