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晚新闻有感(最新3篇)
读春晚新闻有感 篇一
春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节目,每年的春晚总能吸引亿万观众的关注。今年的春晚也不例外,各种精彩表演和有趣节目再次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惊喜。通过观看春晚的新闻报道,我深深感受到了春晚的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春晚的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无论是舞蹈、戏曲、歌曲还是相声小品,每个节目都精心编排,既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我特别喜欢今年的相声小品《小品英雄》,它通过幽默的对话和生动的表演,让人不禁捧腹大笑。这些节目不仅让观众在欢笑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春晚的演员阵容庞大,汇聚了众多国内知名的演艺明星。他们的精彩表演和出色的演技,让人们在观看春晚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进步。今年的春晚中,有很多表演者是年轻的新生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登上春晚的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和魅力。这无疑为中国的演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可以变成现实。
最后,春晚的舞台背后还有一支默默奉献的团队。无论是节目的编排、灯光的设计还是音效的制作,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和精心策划。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才让观众看到了一台精彩的春晚,也让春晚成为了一次国家形象的展示。在新闻报道中,我看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和付出,他们默默耕耘在幕后,为观众呈现了一台又一台精彩的春晚。
通过阅读春晚新闻的报道,我深深感受到了春晚的魅力和影响力。春晚不仅是一台演艺盛宴,更是中华文化的展示和传承。它让观众在欢笑和感动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也让我们更加自豪和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我相信,春晚会继续创造新的辉煌,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读春晚新闻有感 篇二
今年的春晚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惊喜和感动,让人们在欢笑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通过阅读春晚新闻,我深深感受到了春晚的魅力和影响力,也思考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对春晚的创新和改革表示赞赏。今年的春晚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和时尚元素。例如,舞台布景的设计更加现代化,节目中融入了一些时尚音乐和舞蹈,以及一些新颖的表演形式。这些创新让春晚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让观众们看到了春晚的进步和变化。
然而,我也对春晚的商业化倾向表达了一些担忧。在新闻报道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春晚的商业合作和广告推广的内容。虽然这些合作和推广对于春晚的经济运作和节目制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我担心这样的商业化倾向会影响到春晚的艺术性和纯粹性。我希望春晚能够保持纯粹的艺术追求,不被商业利益所左右,让观众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盛宴。
此外,我也对春晚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些思考。虽然今年的春晚中有很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但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更多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与现代观众的生活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将其传承下去。
通过阅读春晚新闻的报道,我对春晚的创新和改革表示赞赏,但也对其商业化倾向和传统文化保护提出了一些担忧和思考。我相信,只有在保持艺术性和纯粹性的前提下,春晚才能继续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我们也应该共同努力,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春晚才能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感动。
读春晚新闻有感 篇三
读春晚新闻有感
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原教育部发言人列举了春晚的三宗“罪”其中一宗是“春晚让少女背《百家姓》,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窃以为,不分青红皂白,是背诵就被冠以“扼杀创造力”的帽子,虽是专家高论,也未免有失偏颇。
我国古代是提倡背诵的,鲁迅先生大概是私塾教育的最后一代人了,虽然在他成名后,被认为是孔子的对立面,但他也是念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长大的。他曾不只一次说到:“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坟写在“坟”后面》),“‘瞰亡往拜’,‘出疆载质’的最巧玩艺儿,经上都有,我熟读过的”(《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在他一生的写作生涯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完全得益于童稚时期严师苛责下的背诵。那个刻在三味书屋桌子上的“早”字,就是最好的见证。在那样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先生,创造力不但没有被扼杀,反倒成就了一位大师。由此可见,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实在是需要背诵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个学习的过程一定离不开背诵的。背诵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试问:化学家连元素符号都背不过,怎么创造?诗人连韵脚都诵不出,如何创作?
儒家文化提倡背诵,不等于培养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孔子就已经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老人家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诗经》你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交给你的工作,你总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完成;让你做外交官出使他邦,去了让人家说的哑口无言,这样的人,书读的再多有什么用呢?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学习的目的。他还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告诉前来学习的人,要是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孔子是不教的。免
得你不能很好的领会我的精神,出去败坏了我的名声。当然,前头还有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开的不是贵族学校,只要有一点微薄的见面礼,满怀诚意的送来,而你又是可造之材,我就会好好的教你。这种理念其实比我们的义务教育还要好,太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都不知道珍惜,这也是为什么九年义务教育让学生入学完全没有了门槛,可是学生的流失却越来越严重的症结所在。南宋时期儒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观书有感》里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说应该不断地学习,从书里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更有创造力。我在网上看到这位教育部的前发言人还是语文出版社的社长,由此联想到,现在学校里语文课本里要求背诵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没有了背诵做基础,创造力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去年的春天,我从学校的池塘边走过,看到曳地的垂柳绽放着新绿,忽然就想起儿时读过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此情此景的所感,唯有这一句诗可以真切的表达。这样的感觉常常有,这唯一能归功的就是儿时的诵读。偶尔有不切合心境的,把前人的所感改动一二字,就是神来之笔,就像贾宝玉在大观园里题咏“吟成豆蔻诗犹艳”套用“书成蕉叶文犹绿”,一样的优雅,难道不是创造?就连李太白的“凤凰台”也是全套的“黄鹤楼”难道不是创造?不知道专家所说“创造力”是指哪方面,如果只是技术层面的,那就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了,现代人不缺知识,缺的是智慧。“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迅速发展,却让我们的地球变得疮痍满目。上世纪八十年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传》中说过:“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吸收智慧。”可谓高屋建瓴。其实这种理念和专家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毕竟,专家批驳春晚的第一宗“罪”是“我国的许多传统美德教育如诚实、朴实、同情弱势群体和有错即改等等都被这台春晚颠覆了”。这些理念,都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