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与教法论文(优质3篇)
篇一: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与教法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课程安排和教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热情。
其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通过理论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法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编程。教师应该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和教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只有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实践操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篇二: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与教法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课程安排和教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学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还应该合理分配课程时间,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因此在教法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能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和灵活化。信息技术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灵活调整。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和教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只有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与教法论文 篇三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与教法论文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开设信息技术为适应城市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何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是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我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班级有教材,可有的班级却没有教材,如何将没有教材的班级教材编好或设计好,使相邻班级的教学知识能够衔接起来,是我们要做的关键事情。下面我就谈中如何设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及教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在信息时代人人必会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仍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课时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组教师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的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形式下,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很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努力为学生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与传递等等,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教学课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实行。
一、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熟练鼠标、键盘操作,一年级掌握键盘输入的技巧,并掌握一定的中文输入方法。二年级掌握了用计算机绘画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绘画的技巧。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以学习Word2000为主,学会一般的文字排版技术,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排版,提高了中文输入的能力和继续学习windows的操作
四年级:学习Word2000和windows的画图工具,进行较高的图文编排。
五年级:以学习使用论坛为主,学习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型学习,能进行利用网络交流问题,与别人进行交流。掌握利用网络解决课外知识的问题,扩展自身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国(http:///)、新世纪课程网(http:///)。
六年级、初一、初二:继续使用论坛,并且学习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修养,体会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技巧和乐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学语文(http:///)、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新世纪课程网(http:///)。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由于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模块次序来组织和编排内容的,不得于学科教学整合的开展。所以我在上课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将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演示文稿知识模块这些应用性较强、且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安排在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中。而将那些比较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穿插于其中。通过调整教材表现出以下优点:1、有利于与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及早掌握网络技术与制作演示文稿技术,就能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他们可以用网络来交流信息,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空间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
2、即学即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即学即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例如,我在上“画图”时,让学生将他们用计算机画的第一幅作品,作成windows桌面的墙纸,几次课后,又让学生在画图中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为他们印制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时,心中自然是兴奋不已,一定会将作品珍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我们既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习计算机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应用中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把它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用中加深理解,把计算机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比如,我在教word文档中的艺术字、剪贴画、自选图形时,是首先把自己作好的几张贺年卡放影给同学们看,再说,“同学们,马上要过新年了,你们想把自己作的贺卡送给你的亲朋好友吗?好了,这节课我就教教你们怎么样在word里做出一张漂亮的贺年片”。当我将自己做的步骤介绍给同
学们时,他们都已经嚷着要自己做了。看同学们这么高的热情,于是我又补充道,“要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套用我的”。看着同学做的各式各样的贺卡,还很漂亮的,于是我选了几幅给他们打印了出来。同学们看到自己做的贺卡,自然是兴奋不已,学习兴趣大增,就这样,通过以用促学的办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总之,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更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