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分析论文(优选3篇)
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分析论文 篇一
在现代社会,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企业运营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两国学生在该领域的差异和优势。
首先,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数学和统计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需要接受严格的数学和统计学培训,这使得他们在数学和统计学方面具备较强的基础。而在美国,学生在大学入学前的数学和统计学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可能需要在大学期间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意味着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数学和统计学方面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也有所不同。美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在大学期间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技术工具和软件,比如CAD、MATLAB等,这使得他们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中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对这些技术工具和软件的使用相对较少,因此他们在技术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然而,中国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可能更强,因为他们通常会在实习或者毕业设计中接触到实际的生产流程和问题,从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
最后,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在美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在大学期间参与各种团队项目,这培养了他们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方面的能力。而在中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能更注重个人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相对较弱。然而,中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下,更注重团队的整体效能和协作精神,这也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提供了优势。
综上所述,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优势。中美学生在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方面各有所长。通过了解这些差异和优势,可以为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互相学习和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分析论文 篇二
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企业运营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两国学生在该领域的差异和优势。
首先,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在大学期间接触到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包括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这使得他们具备较全面的理论基础。而中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的接触相对较少。这意味着美国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可能更全面,而中国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可能更专精。
其次,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美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在大学期间进行实习或者参与实际项目,这使得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中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更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机会相对较少。然而,中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实习或者毕业设计中接触到实际的生产流程和问题,从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
最后,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美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在大学期间接触到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培训,这使得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更注重理论学习,对于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培养相对较少。然而,中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也培养了他们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综上所述,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优势。中美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各有所长。通过了解这些差异和优势,可以为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互相学习和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分析论文 篇三
中美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分析论文
众创型社会需要人才的保障,而目前高校在校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着一些培养环节的问题,概括为深入实际、综合分析、自主实践方面存在着不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归纳为实践项目的环境因素影响及实践项目的社会因素影响两大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建设中需要对此加以改善。
打造经济强国,培育“众创”人才,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尽快转向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重的方向。未来的竞争主体将体现在人才竞争,未来的竞争市场将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为此,有必要从专业技能及其形成因素的角度对工科在校生能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及早发现不足,为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
工业技术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开设的时间较晚[1];相对于我国高校开展的其他工程类专业教育活动而言,工业工程专业属于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的新型本科专业,不仅在传统的工程背景的高校中开展,在综合类高校、农林类具有行业特色优势的高校中也开展[2];不仅在工科专业背景的院系开展,也在管理专业背景的院系开展。这种“多面开花”的繁荣景象,在相互借鉴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也势必存在不同教学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效果。
国内学者一直非常关注工业工程专业的技能培养,在实证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3-4]。但是,在一些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就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都还没有明确一个清晰的专业能力认定、就业岗位去向,很难对学生“懂什么”、“能干什么”、“去哪里”等就业方向做出明确的描述。同时,在与相近国外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加以比较后,也发现在本科教学中最为注重的专业技能培养上,也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5]。通过这些差异的分析、比较,将对工业工程专业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模式提供借鉴。
1 主要技能比较
本文选择学校历史、专业结构、强势特色专业等方面具有较高相似性的两所大学进行比较,通过在河北农业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课堂、实验室、科研、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以及对两校在校生、专业教师的访谈交流,发现存在以下专业能力方面的差异:
基础能力方面。中国学生在大学前教育中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举世公认的,相比而言学生在数学基本运算能力方面优势突出。如在进行一位和多位的乘法运算时,多数美国学生会选择使用计算器,而中国学生一般用心算或笔算来即可得出结果;在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中,中国学生的心态更为平和。
表达能力方面。中国学生不擅长选择口头表达的形式来阐述、说明学习和研究的
成果,同时在专业报告写方面的熟练程度也要弱于美国学生。这些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大学,要追溯到更早的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专业技能方面。在一些专业软件、通用软件的应用方面,中国学生具备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分析和技术表达上,熟练程度相对不足。同时,美国学生可以从校外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们可以从google学术等网络服务商处获得很多免费的文本和视频类的学习资料。
专业技术拓展应用方面。由于缺乏综合型任务的训练,在一些非工业工程典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中国学生表现的相对弱于美国学生。如,目前工业工程专业问题分析大多以加工装配型企业为研究背景,这是最成熟、最成功的工业工程应用领域;而一些新涌现的问题领域,如现代农场管理、城市管理中的优化问题,有更强的社会需求,但因为缺少相应的成功案例做模板,学生们进入此类新领域感觉困难很大,上手慢,畏难情绪重。
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中国学生相对而言更习惯在实验室里分析、设计、提出解决方案,美国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更为突出。
2 实践应用能力差异的实践因素分析
抛开观念、习俗等更为宽泛的文化因素,从课堂外实践环节训练的角度出发,将上述专业技能、专业技术拓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实践环节参与形式与程度不同。中国学生的课堂外实践环节,其方案基本上是经过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精心设计,多数采用“事先联系”、“事中陪同”和“事后指导”的'全程指导方式来完成的,项目与专业培养的相关性高、项目完成的成功率高、外部偶然因素的风险性小。相对而言,美国学生的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则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教师更多的是完成事先审题和事后评价工作,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对项目背景分析及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
实践环节成员专业结构不同。在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中国学生往往是参加本专业项目的实践和研究活动,因此同组合作的同伴基本上是同级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生,按照任务分割的思路进行分工协作,以提炼、分析问题为主;而美国学生除了参加一些典型的专业项目实践活动外,还有相对较多的机会参加跨专业领域的综合型应用项目的实践,这类项目一般是对现实问题的综合解决,参与的人员往往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协同合作,更有机会体会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全面性。
实践环节的组织结构不同。中国学生参与小组形式的实践项目时,往往会选择相对熟悉的、能力更被认同的本专业同学负责小组实践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遇到重大的问题习惯依赖指导教师做出最终决断;而美国学生在项目之前不会深入了解同组非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一般是根据专业原则进行小组内分工,这种方式更接近于实际任务环境。
实践环节的成果形式不同。由于选题的范围差异、小组成员专业差异等,最终实践环节的成果表现为:中国学生更倾向于从实践中挖掘专业知识可以解决的部分并提出对策,而美国学生则倾向于给出一个简单而全面的问题解决方案。
3 实践应用能力差异的环境因素分析
除了在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形式,以及校内考核形式等影响因素外,学生在面临的任务环境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中国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和提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目前高校多数以专业进行组织结构划分,专业内部交流相对密切,而专业之间信息的交流相对较弱。高校内的科研项目立项往往倾向于热点问题、本专业的前沿问题,评价成果以高水平科研论文及成果为主,这一学术导向特征导致了项目往往远离了本科教学活动和一般企业实践,本科生参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很低。而校外实践性课题往往时间紧、任务明确、考核严格,不适合入门级的本科生自主承担,有幸参与也是旁观、助手的角色居多,不能真正领会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精髓。
实践问题的提供方-企业,出于对诸如安全问题、能力问题等因素的考虑,一般不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更不用说参与企业内复杂专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仅大型优质企业自身人才资源充足,没有敞开大门欢迎学生专业实践的意愿;而一些小型企业,即使自身不具备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得到高校在专业技术和能力的知识,也不会选择给在校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一些作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部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信息服务也不是很充分。
从社会文化整体的视角看,虽然从法律上在校大学生已经是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从传统和感情的因素上,他们依然被视为“孩子”。这种爱护的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对学生独立能力的认同,流失了很多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