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监管要素分析论文【精彩3篇】
纺织服装业监管要素分析论文 篇一:纺织服装业监管要素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纺织服装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然而,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本篇论文将对纺织服装业监管的要素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纺织服装业监管的第一个要素是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监管的基础,它规定了纺织服装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例如,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他们必须遵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劳动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依法经营,才能确保纺织服装业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发展。
其次,纺织服装业监管的第二个要素是监管机构。监管机构是负责执行和监督纺织服装业法律法规的机构。在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主要的纺织服装业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监管机构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推动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纺织服装业监管的第三个要素是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纺织服装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监管机构应该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以确保纺织服装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此外,监管机构还应该加强对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最后,纺织服装业监管的第四个要素是市场监测。市场监测是监管机构了解纺织服装市场动态和问题的重要手段。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纺织服装市场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监管机构还应该加强对纺织服装企业的执法检查,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综上所述,纺织服装业监管的要素包括法律法规、监管机构、技术标准和市场监测。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监管,才能实现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纺织服装业监管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符合国情和行业特点的监管模式和路径,为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纺织服装业监管要素分析论文 篇二:纺织服装业监管的挑战与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纺织服装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然而,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监管面临着许多挑战。本篇论文将对纺织服装业监管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纺织服装业监管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行业规模庞大。纺织服装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涵盖了纺织、服装、鞋帽等多个子行业。其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监管难度较大。面对这一挑战,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纺织服装企业的分类管理,根据企业规模和风险程度进行差异化监管,确保监管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纺织服装业监管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产业链条复杂。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到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产业链条非常复杂。监管机构需要加强与各个环节的合作,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的全程性和一体化。
第三,纺织服装业监管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与技术标准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技术标准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监管机构在制定和执行技术标准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学习,与相关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合作,及时更新和完善技术标准。
最后,纺织服装业监管面临的第四个挑战是监管执法的难度。由于纺织服装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监管执法存在一定的难度。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同时,监管机构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共治共管的监管模式。
综上所述,纺织服装业监管面临着行业规模庞大、产业链条复杂、技术标准制定和执行困难以及监管执法难度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纺织服装业的研究和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和措施,为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纺织服装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规范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积极配合监管工作。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
纺织服装业监管要素分析论文 篇三
纺织服装业监管要素分析论文
通过建立完善的日常监督审核机制,全面了解企业质量体系运行、产品生产流程和风险点控制等情况,为更好地帮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创造良好条件[4]。ISO9000标准是在1987年经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作为质量认证依据的一系列标准,是目前世界上认知范围最广的一项质量标准。整个标准主要特点有“三化”“两性”,即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预防性、持续性。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建立质量体系,对保证质量管理所规定的活动和过程,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将管理职责、程序和各项管理规范以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对关键环节及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接口,并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优先对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超前分析,通过定期的内部和外部审核、发现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督促改进[5-6]。ISO14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TC207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环境管理方而的系列标准。该标准制定的宗旨是: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并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平衡,促使其可持续发展。ISO14000族标准的特点:自愿原则、广泛适用性、灵活性、兼容性、全过程预防、持续改进原则。通过标准的实施,能够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7-8]。SA8000是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ocialAccount-ability8000InternationalStandard)的简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SA800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制定的依据是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9]。“5S”来自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修养)发音的第一个字母“S”,故称为5S管理,其注重对生产现场的管理,通过改善生产环境和鼓舞员工士气,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
检验检疫机构通过宣传和贯彻,要求企业坚持“以质取胜”和“出口名牌”战略,将企业信用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项目。要求企业能自觉遵纪守法、履行承诺并承担社会责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生产和出口,建立安全生产制度、确保职工待遇,通过定期的顾客满意度调查,提高企业质量安全意识,确保诚信体系建设。还包括企业出口产品被预警、索赔、退货及投诉情况信息的搜集及应对等。客户验厂、分类管理和ISO9000标准要求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诸如企业生产条件、设备、各项资源、生产量等符合生产要求,确保产品实现。重点关注企业的资质、具备硬件情况、生产设备更新及能耗情况等。分类管理和ISO9000标准要求企业加强自检自控能力的建设,进而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建议企业建立并完善自主实验室,注重开展贸易方关注的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项目的检验检测,特别是加强对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储运和出口等全过程安全卫生质量把关与控制。重点控制产品设计、关键工序、不合格品管理等环节,建立包括重要原辅料进货检验及领用、合格供应商管理、产品加工、成品销售的台账和记录,不断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机构的分类管理和ISO9000标准注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要求企业根据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质量控制及溯源管理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符合要求的质量手册、形成文件的程序、质量记录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满足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实现出口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建立覆盖各职能和层次的与质量方针一致的质量目标,并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持续运行。分类管理和ISO9000标准规定要求员工素质达到一定要求,如企业相关检验、质检、部分管理人员需要经过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关资质,实行凭证上岗制度,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的工艺要求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要求实验室人员能及时收集并熟练掌握包括进口国检验标准在内的各项标准和操作规范等;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能对原材料供方进行有效管理,如建立供方档案、抽查原辅材料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并及时取消不合格供方等;企业最高管理者具备质量安全意识,主动了解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求,确保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旨在规范环境管理行为,提高绿色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在国内外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环境友善的形象,该系列标准被称为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广为世界各国所接受。SA8000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第三方认证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要素,旨在通过制订和推行严格的劳工标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改善劳工在与资本相互关系中的不利地位。很多大型采购商也有自己的社会责任验厂要求,包含SA8000关注的内容及公司的合法性、反恐等方面。5S管理旨在帮助企业改善生产环境,是其他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其关注内容有现场必需与非必需物品的整理,包括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仪器、工模夹具、管理文件、表册单据等物品摆放位置整顿,灰尘、污垢、碎屑、泥沙等一切脏东西的清扫擦拭,员工每日对各自工作区域的卫生清扫及最终全体员工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
一、相关术语综述
1风险管理
《ISO310002009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南》中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分别为“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都面临内部和外部的、使组织不能确定是否及何时实现其目标的因素和影响。这种不确定性所具有的对组织目标的影响就是风险”。组织通过识别、分析和评价是否运用风险处理修正风险以满足它们的风险准则,来管理风险。风险管理的过程如图1所示。本研究明确对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要素进行风险管理,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来完成风险评估工作。明确环境信息:通过该过程,可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风险准则,风险准则是用于评价风险重要程度的标准;风险识别: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系统或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事件或情况;风险分析:通常涉及对风险事件潜在后果及相关概率的估计,以便确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价:包括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相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的等级。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评估范围可涵盖项目、单个活动或具体事项等。ISO/IEC31010《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中给出了31种风险评估技术,并对评估技术的选择和特点进行了说明,复杂情况下可采用多种评估技术和方法。本研究涉及了失效模式、效应和危害度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andCriticalityAnaly-sis,FMECA)、德尔菲法、风险矩阵。FMECA:用来识别组件或系统未能达到其设计意图的方法。根据其重要性和危害程度,FMECA可对每种被识别的失效模式进行排序。本研究用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过程。德尔菲法:综合各类专家观点并促其一致的方法。本研究用于确定各监管要素项目不符合的后果严重度和发生概率,为FMECA提供输入数据。风险矩阵:将后果分级与风险可能性相结合的方式。本研究用于确定最终各监管要素的风险等级。
二、应用
本研究的风险管理目标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监管要素的确定,通过监管要素的符合性检查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客户验厂的通过率,降低企业出口产品因质量安全问题被预警、召回、退运的几率。研究对象为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的监管要素,风险管理过程主要有风险准则、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测与评审。
1风险准则
本研究将监管要素项目划分为三个等级,即高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高风险项目是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因素,如不符合必须立即整改,为分类评定和监管必查项。一般风险为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较间接因素且不符合的概率较高,如不符合可以逐步整改,为分类评定必查项、一年内监管检查覆盖即可。低风险为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间接因素且不符合的概率较低,如不符合可依据具体情况建议整改,为分类评定必查项、监管非必查项。
2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通过前期对各类验厂要求的梳理汇总,可将监管要素分为一级条款为:质量诚信水平、生产能力、自检自控能力、管理体系、人员能力、环境和社会责任、现场管理等;二级条款为一级条款的详细要求。
风险分析。采用德尔菲法对不符合后果严重度及发生概率进行确定。由检验检疫、第三方验厂机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相关企业的代表组成了专家组。通过多次向专家组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对各要素的后果严重度及发生概率达成一致意见,如表1、表2所示(本研究示例的为一级条款的评估过程,二级条款可按同样方法评估)。后果严重度包含国外法律法规的关注程度,客户验厂的关注度,导致预警、召回、索赔、退货及投诉的程度及对最终检验不合格率的影响度,发生概率则为在监管、验厂、评审时不符合的可能性。
风险评价。采用风险矩阵法对各要素进行风险定级,不同色块分别表示高风险、一般风险及低风险,如图2所示。通过比对,各监管要素的风险等级如表3所示。
3风险应对
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及风险管理原则与方针目标,组织专家确定风险应对的先后顺序,应对原则可参照3.1进行。
4监测与评审
结合工作绩效检查对监管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与检查,一是确保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行监管;二是实施风险的动态管理,当所涉及的监管要素有变化或有新的风险时,需同步对风险进行重新的识别与评价,并制定新的监管工作要求[10]。
三、结语
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中国的传统行业,在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困难。作为执法部门,检验检疫监管企业一方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外经贸和企业的服务工作,因此利用技术信息的优势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检验检疫不容忽视的责任。在监管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使得监管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持续性。通过实际应用,收到了各部门和监管对象的良好反馈,对促进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有益作用。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是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个体间差异显著。本研究建议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现状,本着监管要素适用原则进行监管,即除高风险的项目必须满足外,可注重对增强企业效益的项目提出建议及整改要求。(本文作者:赵晓明、矫丽珍、李艳、曹忠
雷、夏雪 单位: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