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促进思考论文(精简3篇)
特色农业促进思考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特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逐渐受到了广大农民和政府的重视。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地域、特定生态环境和特定文化背景下,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的状况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农业模式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外流、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而特色农业通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到农村地区消费,促进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其次,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传统农业模式往往受到市场波动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农民的收入难以稳定增长。而特色农业通过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打破了传统农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价格。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意愿。通过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农业技术,特色农业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就业和创业双丰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最后,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传统农业模式往往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农田土壤退化和水质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特色农业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的绿色生产,通过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方式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特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农田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后代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特色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鼓励农民参与特色农业的种植和经营,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特色农业促进思考论文 篇二
在现代社会中,特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和亮点。特色农业通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特色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首先,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当前,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违规添加物等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安全性受到质疑。特色农业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不畅,导致农产品滞销和农民收益低下。特色农业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和推广,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等的合作,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解决农民专业素质问题。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当前,一些农民缺乏农业专业知识和市场经营能力,对特色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特色农业需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农业专业知识和市场经营能力,增强农民参与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特色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政府应该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建立健全的特色农业发展机制,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农民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农业专业知识和市场经营能力,积极参与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特色农业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特色农业促进思考论文 篇三
特色农业促进思考论文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加快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优质瓜果、亚麻、制种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油料各占1/3的规模性生产格局;奶牛、肉牛羊、瘦肉型猪三大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全县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达48.9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4%。全县建立各类特色产业村27个,总面积15790.5亩,其中良种培育村6个1690.5亩。
(二)特色农业取得显著效益。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围绕提质增效、重点引进亚麻、黑美人、阿尔法等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等种植技术和胚胎移植、冻精授配等养殖技术;围绕抗旱节水,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优新品种52.46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39个,测土施肥4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20万亩,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80%,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41%,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3万亩。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组织87个,经纪人580名,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2.49万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近10家,其中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企业已具备生产精淀粉2万吨、奶粉0.14万吨,加工马铃薯12万吨,牛奶1.33万吨的`能力。全县规范运行的各类农贸市场达11处,年交易额达1.8亿元以上。
(四)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民和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5项,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3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2项,解决了25万人、16.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小流域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平方公里。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6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3.49万亩。特别是完成退耕还林56.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34.45万亩),惠及22个乡镇、3.73万户、16.3万人,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劳务经济、促使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条件
民和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水浇地19.3万亩,浅山耕地35.85万亩,脑山耕地8.87万亩。总人口39.58万人,农业人口35.98万人,占总人口的90.9%,农村劳动力17.16万人。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340毫米,无霜期170-200天,平均海拔2100-2500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1.1%。
三、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全县现有耕地中80%为山旱地,十年九旱,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同时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缺乏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面不大,农畜产品市场和流通服务组织不健全。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饮水难、行路难、通讯难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投入不足,文化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滞后,计生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
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结合本地实际,注重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加快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布局上,川水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经济林;浅山地区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脑山地区积极发展杂交油菜等适宜生长作物。以设施温棚建设为重点,在全县川水沟岔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方面,继续培养肉牛、肉羊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
(二)大力培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用工业化和生态环保的理念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以威斯顿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湟乳乳制品加工等企业为龙头,通过项目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马铃薯淀粉、玉米、亚麻、胡萝卜浓缩汁等精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构建企业与农户、农户与组织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三)完善农业服务制度。加快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信心平台,引导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培训工程,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进村入户。
(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政策倾斜的机遇,重点抓好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脑山水源涵养区、浅山水土保持区、沟谷经济林区、城镇绿化区等重点区域林业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