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优化论文(精选3篇)
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优化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广告行业的日益壮大,广告专业的教学也变得愈加重要。广告专业理论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广告思维和创意能力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的优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广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广告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与广告行业的最新动态相适应。教师们应该密切关注广告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理论和案例融入到课程中。此外,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等方式,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广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而,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教学评价的优化是提高广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如项目报告评估、作品展示评价和同行评价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优化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教师们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优化,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广告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优化论文 篇二
随着广告行业的迅速发展,广告专业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够全面等。因此,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评价的完善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提高广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广告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涌现。因此,教师们应该密切关注广告行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与时俱进。此外,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和创意训练等方式,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广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而,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教学评价的完善是提高广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如项目报告评估、作品展示评价和同行评价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优化需要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评价的完善三个方面入手。教师们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优化,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广告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优化论文 篇三
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优化论文
[摘要]广告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广告学的理论教育融合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然而,这些学科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广告学理论和广告实务能力却有一定的跨度。这个跨度对讲授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大众传播学在广告专业的教学为例,分析高校广告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优化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优化
1广告专业与理论课程体系
广告学是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理论基础与实践知识的应用型学科。丁俊杰教授在《广告学
通论》里面将广告定义为:广告,是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商品、产品、服务和观念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性和劝服性的非人员信息传播活动。由此可见,广告至少与营销学、传播学关系紧密。甚至有广告从业人员对广告高等教育的学生提出综合背景要求:未来广告专业学生应该兼具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因此,本科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均设立不同门数的广告相关学科课程,主要以营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为主,其中传播学理论和营销学理论是广告专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两门学科,营销学和传播学成为大多数广告专业的必修理论基础课程。然而,开设相关学科理论课程与构建学生广告学知识体系之间并不能做到无缝对接;学科理论与广告实务之间也存在着不小鸿沟。造成断裂和鸿沟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广告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并不完善。本文以广告专业的大众传播学授课为例,分析广告专业理论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提出优化方法,以期提高广告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2广告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广告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脱节,即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大众传播学为例,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有效地记忆传播各种结构、模型,也能运用理论框架分析大众传播效果,但是却不能用这些理论指导广告策划和广告设计活动。市场营销学也存在这一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定位理论、形象理论,却不能在广告策划和广告设计事务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从教学环节来看,这些脱节主要由以下一些方面造成。
2.1教师视角问题
高校教师普遍是在某一专业取得研究生学历的专业研究员,对所学专业知识具有精深的积累。各高校任课教师安排具有人才共享的特点,因此跨专业任课、跨学院任课的情况较为常见。当这种情况出现之时,教师备课的视角往往以自己主修专业为主,力争将所学专业知识讲透彻,而较少考虑授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连接之处,这就造成了理论课程整体构架和学生专业之间的第一个脱节点。
2.2授课内容问题
广告学的理论课程从授课计划到单次上课内容,都容易出现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缺陷。相关理论课程的授课计划往往会考虑专业完整性,从专业发展历史,到当前主要理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事实上,学科的纵向发展轴与广告相交叉的部分并不多,学生却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学习这些内容。以大众传播学为例,若考虑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则需要讲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各国传播制度、传播学历史学派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广告学的联系较小,学生可以课后自行补充。
2.3教学方法问题
广告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太过单一的问题。授课单一缺陷表现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为辅。教师是课堂信息的主要输出者,学生扮演接收者的角色。单一的授课方式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产生倦怠感,从而影响课程质量。一方面,教师长期讲授差异不大的知识理论,学生被动接受高度抽象的'理论知识,即使间或有师生提问互动,但效果平平;另一方面,学生吸收课堂知识的效果不能及时反馈给授课老师,课程效果不便测量,教师也能更进一步调整授课内容,从而不能更好地将所教理论与学生专业相对接。
2.4课程考核问题
理论课程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普遍来看是笔试为主。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测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为大多数理论课程所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实际上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应用能力即使是采用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学生应用能力测量也不准确。另外,试卷答题标准以任课教师给出的标准为主,这势必存在教师的评判主观倾向,答案也会比较单一化。学生修完理论课程以获得试卷分数为终点,也不再思考理论的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问题。
3广告理论课程教学环节的优化
针对以上广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同时改进,从而优化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达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
3.1教师视角的客体化
教师本身视角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授课思维的转变,教师应跳出专长学科的背景,以学生专业为首要考虑因素。这要求教师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特色,学生的实务能力要求,以及本学科和该专业的主要结合之处。以大众传播学为例,老师若给广告专业学生讲授该门课程,应跳出自身传播学的学科系统,首先了解营销系广告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其次增加教师自身广告专业的基础知识,最后明白传播学与广告学的知识对接板块,并考虑传播学理论在广告中的具体转化问题。
3.2授课内容的交叉化
授课内容的交叉化,体现在教师授课聚焦于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并尝试将课程变作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桥梁。课堂时间短暂而宝贵,教师应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在学生专业中的应用之处,以及如何应用问题,而不是展示学科的完整性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大众传播学为例,传播学与广告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是人类传播原理、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效果、媒体及策略几个部分。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再将这些原理对应在广告设计、广告传播策略、广告效果测评三大板块之中。人类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征和模式,应该在广告设计实务中怎样考虑这些特征,如何利用这些模式,并加以具体案例进行解释说明,切实做到教师授课理论与学生专业实务的交叉对接。
3.3授课方法的双向传递
跨学科理论和实务的对接不仅仅需要授课老师的单方面努力,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反馈,这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是优化教学环节的方法之一。教师自上而下的理论讲解,学生自下而上的反馈理论与实务的接受情况,两条路径的对接点为课程的作业汇报。教师课堂讲解学科理论及专业应用,学生在课后寻找本专业的实务案例再次进行论证,并在课堂中进行汇报。这种上下对接的方式对师生而言都是教学质量的一种检验。与此同时,作业汇报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参与,极易产生头脑风暴,对理论和实务的理解可进一步加深。以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为例,传播要素的构成情况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传播主体的特征、传播技巧、传播对象都有相对应的传播理论可寻。广告策划活动和广告作品都在运用这些理论,教师可以在讲解传播主体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的广告作品,并分析广告主的差异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广告作品的信息传递原由。教师也可以课后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分析优秀的广告作品在哪些传播环节上具有突出亮点,是否遵循了大众传播学的规律。由于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视觉不同,这种双向传递的授课方法,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学习。
3.4增加“竞赛型”考核方式
“竞赛型”考核方式在广告专业中具有可行性。目前广告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四大竞赛,分别是“oneshow中国青年创意竞赛”、“金犊奖”、“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除此之外,各个省市地区也有相应的各项赛事,院校内部也有各项技能大事。这些竞赛是业内人士和社会对学生的全方位综合考核,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些竞赛分别以个人和小组的形式参赛,对学生个人和团队都是一项与市场接轨的考核。广告学的理论课程考核可以考虑引入“竞赛式”的考核方式,分为不同的竞赛等级,以此作为课程结果的衡量标准之一。
4结论
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最多的质疑,广告学作为实务应用较强的学科之一,对学生实践能力需求更高。化理论为实务操作能力,是广告学科教育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协作,也需要广告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尝试改进教育方式。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告学专业建设尽些许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M].3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于洋,孙晓玲.推进广告学科竞赛型实验室训练模式的教学改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4]张士勇.广告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5).
[5]傅强.以“实战”贯穿教学———广告策划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