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3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
标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的研究,探讨了课外阅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词汇量、扩大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语言表达能力
一、引言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许多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表达能力不足。因此,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而课外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认为具有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潜力。
二、课外阅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1. 提高词汇量
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词汇,扩大他们的词汇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词汇。这些丰富的词汇将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2. 扩大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借鉴优秀的写作作品,学习其中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准确、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引导和培养
1. 设置鲜明的阅读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鲜明的阅读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2. 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包括经典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儿童文学等。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3. 设置适当的阅读任务和评价机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适当的阅读任务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阅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笔记、书评或者口头报告,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论
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词汇量、扩大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
标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了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用。研究发现,通过合理的作文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作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策略;写作水平
一、引言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困难,表达能力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而作文教学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被认为具有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潜力。
二、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1. 激发写作兴趣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形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找到写作的话题和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2. 提高写作技巧
通过合理的写作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通过模仿优秀的作品,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写作和互评互改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写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较强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写作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写作技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策略运用
1. 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写作。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写作、叙事写作、说明写作等,以培养学生不同类型的写作能力。
2. 提供实用的写作技巧
教师应当提供实用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要领。例如,教师可以讲解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注意写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练习和运用,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 运用互评互改的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互改,通过互相审阅和评价作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结论
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技巧和培养写作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作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三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的教学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眼前显性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很多教学活动仍然陷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圈中。很多时候,语文课堂还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美的享受,我们要跳出功利圈,回归语文的本真,以期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关键词: 新课标 ; 语文之美 ; 功利
现行制度下,学生和老师都要面对一道难关,那便是高考。为了高考成绩这一功利性极强的单一目标,学生废寝忘食,衣带渐宽终不悔;老师绞尽脑汁,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深度的厌倦。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找不到心灵的共鸣与人文的美感。当《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都无法让学生喜爱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记录答题技巧的时候,我们的功利心,已经毁掉了语文的美感,将其变成了一门知识性学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格魅力,学生再也无从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学生再也无从触动。美,脱离了语文课堂,仅剩了可怜的功利目的。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以语言为要素、以语文为本位的课堂。”应绽放人文光彩,迸发智慧火花,蕴蓄精神滋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跳出功利圈,享受语美之美。
一、声音之美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形式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它由眼睛的视觉开始,到达脑部思考,再传至口腔,成为有声语言,再传至耳朵,最后再回归脑部思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的效果更佳,它有利于传达感情,促进思考,获得熏陶。在很多公开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字正腔圆的朗读,他们的声音或忧伤或激昂,声情并茂。
可是在常态课上,我们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只看到埋头苦读的身影,看到笔尖舞动,写着各种对或错的文字。我们用默读代替朗读,用当堂训练题代替诵读体会。语文课堂成了学习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乏味课堂,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书声琅琅在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有的老师在组织学习《再别康桥》时,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读文本就去分析诗歌内容,学生对这种程式化的分析并不感兴趣,缺乏见地,课堂气氛沉闷,而有的老师先组织学生充分朗读再来学习,学生发言则积极有效。若再辅以配乐,学生在柔和优美的音乐中,感情充沛地诵读,更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二、文学之美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展现社会生活,叩问心灵,是重要的精神滋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很多学校、老师教授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只讲授技巧方法,而缺少文学之美的欣赏。为了一纸成绩,他们把一篇篇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或蕴含哲理,或优美生动的文章肢解为字音、字形、遣词造句、段意主旨、写作手法;把情感认知、文学鉴赏分解为一道一道的巩固强化习题,为每一类型的题总结出答题技巧;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语文教成数学”
据统计,在现行的苏教版、人教版等各种版本中,文学性的篇目都占到60%以上,可见编者多么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再别康桥》的诗意优美,《拿来主义》的`深刻犀利,《登高》的沉郁顿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与失意,《劝学》的善辩与哲理……这一切倘若淹没在无边的题海中该多么遗憾!
三、人情之美
什么是人情之美?人情之美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掘人的生命中已然存在的真善美,表现人之本性、人之常情,展示本真之美、自由之美。“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只讲解答案的来源,却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在急功近利中失却了心灵的共鸣。
语文与我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纯真温馨的人情之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很好的一例。它将自然美与人情美紧紧融为一体,“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其文章篇幅长,与高考联系密切的东西少就弃之不学。文学作品中最触动心灵的地方、最有分量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份至纯至暖的人情美。我们应该拿出时间,让学生却体会《雨霖铃》中的悲伤离别情,《十八岁》中的拳拳父母情,领会《陈情表》中深挚的祖孙情,感受《满江红》中的壮志报国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弥漫于世俗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四、人文之美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种美必会帮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对此重视不足,敷衍了事。我们很少拿时间真正让学生去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更没有拿出时间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让学生用心领悟。我们用太过功利的眼光看待人文之美,只有在寥寥可数的公开课上才会设计这样的步骤。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却将之称为“表演”。
很多时候,语文教育追求先行成果却忽视隐性成果的获得,忽视“培养人”的本质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人文教育,让学生的内心蓄满人文之美的感召和启迪。学《沁园春。长沙》,就要让学生领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
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自信;学《指南录后序》,就让学生钦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贞不屈;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让学生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傲岸;学苏轼《定风波》,就让学生懂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乐观洒脱……很多教师担心注重了语文之美,会导致成绩的下滑,损害师生的利益。然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胜过一切责任感。”当很多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教育学生埋头苦读的时候,反而使学生消退了热爱之情,产生了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只能得不偿失。其实,享受语文之美,并不会降低成绩,反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存在的“美”,绝不是浮华的东西,绝不是表演,语文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和责任。面对高考成绩的诱惑,面对喧嚣的众说纷纭,我们要拿出自己勇气和智慧,勇于享受语文之美,勇于坚持语文本色,使之独具魅力,张扬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超;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0月。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