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论文(实用3篇)
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论文 篇一
在心理学研究中,增减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增减效应指的是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中有增加或减少的变化时,会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产生影响。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增减效应的原因及其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增减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注意力和比较。首先,增减效应与注意力密切相关。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进而增强对这些信息的感知和记忆。例如,在一组数字中插入一个不相关的数字,人们往往会更容易注意到这个不相关的数字,忽略其他数字的内容。其次,增减效应也与比较有关。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发生变化时,他们会倾向于将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而更容易注意到差异和变化。这种对比的过程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增减效应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增减效应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记忆。研究发现,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中出现增加或减少的变化时,他们对这些变化的感知和记忆会更加清晰和准确。例如,在一组商品中增加一个新品牌,消费者往往会更容易注意到这个新品牌,并对其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其次,增减效应还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和决策。当人们面临不同选项时,他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原有选项有明显差异的选项,这被称为“增量效应”。例如,在购物时,人们往往会更愿意购买与已有商品有明显差异的新商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增减效应来提高信息的传递和记忆效果。例如,在广告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个元素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广告的效果。此外,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信息的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总结起来,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它与注意力和比较密切相关,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通过了解增减效应的原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现象来提高信息的传递和记忆效果,以及优化选择和决策过程。
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论文 篇二
在心理学研究中,增减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增减效应指的是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中有增加或减少的变化时,会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产生影响。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增减效应的机制以及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增减效应的机制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情绪和评估。首先,增减效应与情绪密切相关。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他们的情绪产生变化。例如,当人们接收到好消息时,会感到高兴和满足;而当人们接收到坏消息时,会感到沮丧和失望。这种情绪的变化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其次,增减效应也与评估有关。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发生变化时,他们会倾向于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估和判断。这种评估和判断的过程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
增减效应对情绪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增减效应会影响人们的情绪。研究发现,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中出现增加或减少的变化时,他们对这些变化的情绪反应会更加强烈和持久。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被告知自己的收入将增加或减少,结果发现,收入增加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情绪,而收入减少的参与者则表现出更低的积极情绪。其次,增减效应还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中出现增加或减少的变化时,他们的行为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购物时,人们往往会更倾向于购买价格有所增加或减少的商品,而不是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增减效应来引导情绪和行为。例如,在营销和广告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品的优势或缺陷来引起消费者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此外,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也可以利用增减效应来引导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处理问题。
总结起来,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它与情绪和评估密切相关,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通过了解增减效应的机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现象来引导情绪和行为,以及优化心理治疗和咨询过程。
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论文 篇三
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论文
一、何为“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其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
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
当这四组被试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因为这组的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实验的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当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
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
倘若我们评价人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都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往往会弄巧成拙。尽管如此,这种“增减效应”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
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不是吗,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二、我们的惯常思维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在我们的惯常思维中,因为我们也知道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听好话,不愿意听批评。
因此在与家长或者学生谈话时,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认为这样至少让家长和学生能感觉到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把学生一棍子打死,让他觉得自己其实有很多优点,这次的错误需要引起他或者他们的重视。
没想到这种方式却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式。
三、对“增减效应”运用的尝试
石某在分了文理科以后的第一次月考中考了全年级前十五名,成为普通班学生的“神人”,没想到第二次考试中他却名落深山。我试图找他谈有关成绩下降的问题,都被他防备的眼神和满不在乎的语气给败下阵来。对话如下,我:“石某,你第一次月考考的非常不错哈,你以前的同学都说你是“牛人”呢!”石某:“这算什么啊,我也不想考那么好,这又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我:“那你这次怎么考差了啊?”石某:“说明我实力本来就不够呗,瞎撞上的!”我:“那咋俩分析分析你怎么瞎撞上的如何啊?”石某:“老师,您还是关心关心别人吧,我就不用您操心了!”本来想打开的话匣子,就这样被石某关上了。
晚上无意间看到了这个有关“增减效应”的心理学理论,就在反思自己的这一对话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最后决定第二天试一试这个方法。
第二天,我硬把石某拖到我的办公室,刚坐定时,石某仍然是一副傲慢,满不在乎的.态度。我说了一句:“我怎么觉得你那么的傲慢和自以为是呢?”刚好这时,他以前的班主任也路过我的办公桌前,附和了我这句话说:“他以前在我班时,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哇,刚听完这句话,石某的表情刷的一下就变了,随后我又说:“其实我一直很欣赏你,最开始我只是你的科任老师,觉得你的历史基础真的不错,懂得也很多。
你怎么懂那么多的历史啊?”石某回答:“我喜欢自己随便读写书,对历史很感兴趣。”还没有说完对历史很感兴趣这句话的时候,就看到石某的眼圈开始红了。我装作没有看见,继续表扬他:“嗯,看得出来,你对学习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还没有等我继续表扬下去,他就已经忍不住继续哭起来了。问原因,原来是因为我跟他以前的班主任说他“自以为是”的评价让他接收不了。
我反问了他一句:“你说我们为什么会这么看你呢?是不是其他同学也这么说过?”再后来我们俩的谈话就很容易了,没有了芥蒂,也没有了那种不舒服的氛围。
我也了解了他为什么第二次会考那么差的原因——他怕考好了会让他进实验班,他不愿意离开现在的班级。
再后来,每次我要批评他一些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先说他的问题,然后又开始夸他有进步和表现不错的地方,等他进入愿意跟我继续聊下去的时候,再回到刚开始的主题上。他会自觉地说出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注意,这个结果正是他自己反思而来的,而不是我强迫他最后得出的。后来他确实也没有再犯同样的问题了。
四、尝试后的感悟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当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学生会体会到老师是在真诚地与他交流,而这种交流不是上对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沟通。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更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也更能适时引导。本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让学生建立起防备的心墙,老师只有打开了这个心墙之后,才能更好地与受教育者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