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的实习报告【通用3篇】
地质地貌学的实习报告 篇一
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
实习地点:XXX地质地貌研究所
一、实习目的和背景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地壳构造、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球历史演化的学科。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对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成果
1. 实地考察: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附近的一座活火山,通过观察和测量火山口的形态和周围地貌,了解了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同时,我们还前往一片古老的冰川地区,通过观察冰川的形态和冰川遗迹,了解了冰川的运动和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塑造。
2. 实验操作:
在研究所的实验室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包括岩石薄片的制备和观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矿物的鉴定等。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掌握了常用的地质地貌学实验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对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并根据实习成果撰写了实习报告。报告中包括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的目的、方法和结果,以及对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地质地貌学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地质地貌学不仅可以揭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还对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认识到地质地貌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在实习中,我还收获了与同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通过与导师和同学的讨论和互动,我不仅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学习到了科研方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贡献。
地质地貌学的实习报告 篇二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
实习地点:XXX地质地貌研究所
一、实习目的和背景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地壳构造、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球历史演化的学科。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对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成果
1. 实地考察: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一座著名的地质遗迹,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层、构造和地貌特征,了解了该地区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和地质历史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前往一片岩溶地区,通过观察溶洞、石笋和地下河等地貌特征,了解了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2. 实验操作:
在研究所的实验室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包括地质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卫星遥感图像的解译等。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掌握了地质地貌学实验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对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并根据实习成果撰写了实习报告。报告中包括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的目的、方法和结果,以及对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进一步认识到地质地貌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质地貌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岩石、构造、气候、水文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实习中,我不仅学到了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还深入了解了不同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形成机制。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质地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性。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习中,我还加深了对团队合作和科研能力的认识。地质地貌学的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和合作,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质地貌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更加坚定了从事地质地貌学研究的决心。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地貌学的实习报告 篇三
地质地貌学的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
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近一致。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龙泓涧和九溪分水岭“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汇集。西面棋盘山集水面积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些因素就是形成龙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地形,无数细小的水流都汇集向盆地中心部分汇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涧”。我们所观察的阶地在九溪十八涧这一实习路线中。阶地是当某一地区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该阶地位于疗养院门口,为基岩、砾石结构的基座阶地,这种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部覆有河流冲积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底部。上图中的阶地下部基岩为康山群的石英砂岩。砾石层约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砾石均有一定磨圆度(二级磨圆度),表土层约40厘米厚,上面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种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富春江流域(新沙岛)
新沙岛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滩,它并不位于主流线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时称之为雏形心滩当上游河道河势有利,河流经常交替地冲刷河道,而不直接冲击雏形心滩,该心滩就有可能逐渐稳定和涨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的组成物质和雏形心滩一样,多为河流所挟带的较粗的床沙质。心滩前端流速较大,易受冲刷,尾部流速较缓,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滩向下游加长,逐渐发展为浅滩,洪水期间细粒物质在浅滩上沉积,平水期浅谈接受河流冲积物在其上堆积,形成了我们在洲头沙滩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结构。由于富春江大桥的修建使得洲头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对洲头的侵蚀速度加快,为阻止洲头后退,沙滩上有一些木桩,同时种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边沙滩可以观察到潮滩上有很多气泡沙结构,这是由于涨潮时潮水将部分水压入海滩,同时空气也被压入,退潮后空气冒出所形成的。此外还有很多泥球(右图),具有黏性,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块碎裂,其中沙被水流冲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状形成的。除了泥球,还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状的泥,这是一种滩角(间)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冲走沙,泥被冲蚀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分水江地区
分水江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临安天目山,全长165.2千米,上游临安境内干流称天目溪,进入桐庐境内称分水江,集水总面积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态上为微弯型与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动力条件以径流为主,河床相对稳定。
我们所观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区江水较浅,两边是山,河层砾石密布,有很多砾石心滩,边滩和心滩清晰可见,对面为河漫滩,以种植了树木,地形较为平整。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为深潮,无边滩;凸岸边滩广布,河层砾石因水流长距离搬运,磨圆度较好。砾石有长(A)、宽(B)、厚(C)之分,一般AB面倾向河流上游,这样停止下来时最为稳定,有时剖面中的砾石停止时是垂直的,说明当时水流非常急,砾石AB面的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们跟随带队老师沿江水一直向前来到了一处河流沉积的砾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该剖面有多层砾石和沙,这是由于河岸的可动性及抗侵蚀能力差使得河流来回摆动,河床又有轻微的下蚀所形成的。
20xx年9月2日瑶琳仙境
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可溶解的岩石--石灰岩(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缝,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质学上分别称为层理和节理断层(原生是石灰岩在海水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层状裂隙,次生的是由岩石经过地质构造运动而造成的裂开和风化、日晒、雨淋,岩石热胀冷缩、动植物的破坏等);三是可流动的水。瑶琳仙境纵深1公里,总面积达28000平方米,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是我们这次野外实习的最后一站。
瑶琳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这种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表面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当孔隙完全充水后,水具有承压性,其溶蚀量比在正常状态下大得多。随着溶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蚀外,还产生机械侵蚀,溶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于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所以它的纵剖面具有阶梯状升降的特点。平面轮廓常呈直角转折。在多组裂隙交叉处,无论是溶蚀、侵蚀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较强烈,因此溶洞特别高大,如瑶琳仙境中的“厅堂”。它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长期作用的结果。含酸的可流动水不断沿裂隙对岩石进行长期的溶蚀作用,造就了溶洞内部奇特的溶蚀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例如瑶琳洞第一标志“银河飞瀑”。
四.实习总结及体会
这次综合野外实习在游览过“瑶琳仙境”以后就圆满结束了,虽然实习过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种精疲力尽的感觉,但这也培养了我们的吃苦精神与小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还看到了很多独特的风景。尤其是在瑶琳洞内,大家在深深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也为人们所设计的灯光效果和想出的与洞内景观相对应的美丽神话所着迷,参观的路途中惊喜不断,同时也加深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认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溶洞这种独特的地理景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让我们在流连其中的同时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这类景观。另外,这次实习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乐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帮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学间的情谊。
有点遗憾的是由于旅游度假村的建设使原本位于九溪十八涧途中几处典型的地貌(牛轭湖等)已经夷为平地,在后来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几处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迹。这些现象促使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事实,尤其是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让我们反思怎样才能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保护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这次野外实习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次宝贵的经历,我们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观察环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训练。每一个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都从中学到、领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了解不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