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话题作文高一800字(最新3篇)
篇一:中元节的起源与传统习俗
中元节,即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汉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元节是为了祭祀和慰问已故亲人的节日,也是为了感恩祖先和祈求神灵保佑的节日。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到寺庙或家中设立供桌,摆放水果、饭菜和糕点等美食,给神灵和祖先供奉。在台湾地区,人们还会在庭院或街头放上许多油灯,以示给已故亲人照明。此外,人们还会在盂兰盆节举行各种活动,如舞狮、舞龙和表演杂技等,以增添节日气氛。
中元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那就是放水灯。在盂兰盆节这一天,许多地方的河流和湖泊都会被点亮,成为了一片灯海。人们将精心制作的水灯放入河中,随着水流漂流而去。这种习俗象征着祭祀和慰问已故亲人,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中元节不仅是祭祀和慰问亲人的节日,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参与中元节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家庭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
篇二:中元节的现代意义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元节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节日。在当今社会,中元节不仅是祭祀和慰问已故亲人的节日,更是人们表达感恩之情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中元节这一天,许多人会选择回家陪伴家人,一起祭祀和慰问已故亲人。这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和怀念,更是对家庭温暖和团结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中元节给予了人们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们重新认识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此外,中元节也成为了人们表达感恩之情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向亲人、朋友和恩师等重要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这种感恩之情不仅是对别人的感谢,更是对自己幸福生活的反思和珍惜。通过感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和拥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中元节也成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一天,人们会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和表演杂技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气氛,更能够激发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
总之,中元节不仅是祭祀和慰问已故亲人的节日,更是人们表达感恩之情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可以和家人团聚,感受家庭的温暖;可以向亲人和朋友表达感恩之情,珍惜眼前的幸福;还可以参与各种庆祝活动,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元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承。
中元节话题作文高一800字 篇三
中元节也称之为“鬼节”,这一天人们要祭祀先人,还有些人在这一天要到河边去放河灯,传说这天是地狱开门值日,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也是鬼节。下面是小编整理了中元节作文高一800字,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元节作文高一800字1
中元节这天,道教在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有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
在民间,除了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饿鬼外,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晚上会把小孩关在家里。
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这天,晋北地区的妇女盛行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作文高一800字2
“中元节”,桂东人称之为“七月半”。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道教也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虽然民间有关于牛郎织女七月十五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但在桂东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抹不去鬼的阴影。“七月十五鬼乱窜”,传说阎王爷要在七月大开鬼门关,让众鬼夜出地府至阳间游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极有与鬼相遇的危险,因而七月切忌迟归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这个邪,一定会有人绘声绘色地向你讲叙: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过野外的山巅之上有簇簇鬼火游动,凝神间还听到鬼们絮絮之语。保让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还有心情顾及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浪漫!
桂东有句俗谚:七月半的鸭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灵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所以人们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说的夜不出户之外,还有不少传统禁忌:农历七月间,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见;不能开市、讨债,免得落个发鬼财、做收帐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于月半,作父母的一定会将其的生日改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与鬼俱来”之嫌;或有长者亡于月半,家人往往会大不高兴,说是长者不善作长,死了还要“与鬼同去”……总之,“七月半”在桂东人眼里是“草木皆鬼”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作文高一800字3
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怀疑老师的话,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七月初九开始的。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
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___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
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
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习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中元节作文高一800字4
说是“鬼节”,其实就是家乡的七月半,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因家乡的俗语“七月半,鬼乱蹿。”而得名家乡的中元节。听外婆说,每到这一天晚上,鬼们都会来吃刺梨。倘在寂静无声的时候,手拿一面竹筛,一块明镜,来到刺梨蓬边,细听有“沙沙”作响的声音,便用竹筛迅速地罩住刺梨蓬,再掏出明镜一照,便可捉到鬼……我往往被吓得毛骨悚然,因此也不敢鉴定外婆的话的真伪,只是每年月半过后,刺梨便全是虫虫眼眼,大人们都说,那是鬼吃过了的,我便也确信了。可这惊吓并未减轻我对家乡“鬼节”的喜爱,它让我乐趣无穷。
月半这天,依据家乡的习俗,每家每户都要插香瓜、插摇钱树、给先人们烧钱纸(香纸)。所以这天要是谁家小孩摘了谁家的瓜,大人们都不会较劲。一大早,我和小伙伴们就到附近菜地去偷南瓜。大孩子就往个大浑圆的中等瓜摘,小小孩力气小,就往个小的摘,拿回来后分好类,拳头大的瓜就把它插在竹杆顶上。然后往瓜上插满香,又一小撮一小撮小心地把香捆绑好,再一小撮一小撮香点然后解开带子,一个星星点点的空中火球就做好了,这时大人们就会帮着扛到寨子的大树脚下参加展览,比一比谁家的香瓜插得又圆又好。而稍大的瓜,我们就用刀小心翼翼地把瓜帝揭开,把里面的瓜瓤掏出来,然后就在瓜壁上精心雕刻各种字样和简单的图形,有“七月瓜灯节”、“双龙戏珠”、“某某瓜灯”……里面点根蜡烛,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灯笼,用绳子系好瓜灯后就可在小伙伴面前相互炫耀。至于摇钱树,则是把点然的香一层层挂在竹丫上,香火在夜色中闪闪发光,亦真亦幻,窄一看,还真像一棵圣诞树。
此外,每家每户还会从自家门口路两旁一直把香插到岔路口,把为先人准备好的包(里面装有钱纸,用一个像信封一样的包装好,封面像写信封一样要写上各先人的名字,据说这样他们才能收到钱,要不会被孤魂野鬼们抢去)也拿到这里来烧。而我们这时早也忘却了那让人恐怖的鬼,抢着和大人们插香、烧纸,这些火光成了我们夜色中最温馨的伙伴,我们就在这火光中放纵着自己的快乐。
中元节作文高一800字5
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传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阴间鬼门关大开众鬼可以到阳间自由游荡。至于鬼门所敞开的时间,各地说法不一。全国较普遍的说法是一天,也有说是几天的。因为农历的七月十五道家称之为“中元”,此节故得名为中元。在我的家乡,中元节算是一个较为盛大的节日,自然习俗也不少,只是其中有些过于细碎,难以一一列出,还有些我甚至未曾亲历,只是道听途说罢了,再次便不例举,以免贻笑大方。
“接老客”是中元节很重要的一项仪式,主要目的是祭祖祈福。一般每家每户都会在家门附近堆燃纸钱,以引导家中老去的先祖的魂灵回家。这项仪式一般是在傍晚阳气殆尽的时举行,以免灼伤魂灵。坪上一带多是七月初十进行,但两地送
老客的时间相同,都是七月十五,即中元节。曾姓族人大都在七月十四日便完成了仪式,传说是曾氏老人们酷爱看戏,七月十五阴间唱戏,所以要提前回去过戏瘾。将鬼魂接入家中进行接待的礼数也是极讲究的的。一般由家中辈分、最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首先,由长者筛茶斟酒,撒于地面,算是敬茶酒;接着,要请先祖上座,餐桌上的菜肴以肉食荤腥为主,碗筷应事先摆放好;先祖上座后再将筷子插在盛有饭的瓷碗上,以方便其取食。随即,将纸钱燃于火盆之中,将准备好的纸钱全部燃尽后,仪式才算结束,人们也才能上座进食。据说食用过供过先祖的供品的人能强壮筋骨,延年益寿。这是我从长辈那儿听到的,而这说法的出处已无从考证了。
斋粑是家乡中元节人们必须食用的一种传统美食。具体做法很简单,即将糯米粉与芝麻、白糖和匀,裹以桐叶,蒸熟即可。也有不放芝麻白糖的,虽失了几分香甜,但糯米的香气却显得愈发浓烈。这外裹的桐叶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这种粑也称为桐叶粑。我不知别处是否也有这粑,即使有也应该是少有的吧。在乡下这桐叶粑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有些地方还会请僧道进行斋醮、作法,超度孤魂野鬼,算是做好事,也不知这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呢,还是鬼道主义精神?无法可想。斋醮完后,人们会哄抢被做过法的斋粑以求平安。不过这种做法如今是越来越少了。或许随着老人的离去,终有一天,这种风俗会被当做封建的代表而被彻底摒弃吧。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看到这哄抢斋粑的场面了。或许就在下一个中元节,抑或再也不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