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大纲(推荐3篇)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大纲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规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 学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学习如何构思和组织文章结构,包括引子、承接、高潮和结尾等;
4. 学习如何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来进行表达;
5. 学习如何进行文章的修改和润色。
三、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范文,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
2. 给学生提供各种写作素材,如图片、故事情节等,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讨论和合作,互相交流和提出修改建议;
4. 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写作,包括构思和组织文章结构;
5. 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和润色,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6.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议,鼓励他们分享和交流写作经验。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和展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4. 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大纲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包括语言表达和文采修辞;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感性和创造性;
3.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规范意识,提高他们的写作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内容:
1. 学习如何观察和描写事物,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等;
2. 学习如何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学习如何构思和组织文章结构,包括开头、承接、高潮和结尾等;
4. 学习如何运用多样化的词汇和句式来进行表达;
5. 学习如何进行文章的修改和润色,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对事物细节的关注和把握;
2. 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如图片、实物或者实地观察等;
3.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的生动性;
4.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分享和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5. 鼓励学生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写作的质量和表达效果;
6.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比,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发现并纠正问题;
2. 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和展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和创造力;
4. 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写作水平和素养。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大纲 篇三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大纲,希望大家喜欢!
一、作文难,可究竟难在哪?
首先是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作文指导程式化。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ABCD,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
2.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有着具体要求:
低年级的写作要求是:
(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简单的标点符号。(低年级老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从小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从下学期开始,低年级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作为一项桧查内容。)
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是:
(1)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全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教师如果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就会造在学生在心理上埋下了写好作文难的阴影。
3.作文教学指导过于细致,造成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教师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不厌其烦的进行指导,包括如何开头,中间怎样写更加具体生动,又应怎样结尾,都一一详细讲解,反复强调。其结果却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在写作过程中越不敢越雷池半步,写出的文章就难免千篇一律。因此,教科所的罗柏生老师提出习作指导课指导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其次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作文的态度不正确。多数学生习作之初就存在着畏难心理,在平时的 生活中又不善于观察、积累。作文训练中,常常采取: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抄:抄一些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这些自认为“省事有效”的方法。长此以往,必然停滞不前。
2.积累少,缺乏生活。许多学生还没有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不注意进行阅读和背诵,词汇积累少,语言贫乏。文章空洞乏味,淡如白水。没有学会观察生活,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写下来的精彩素材。即使有也因为过程印象不深,胸无点墨不知如何去写。不会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因而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账。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习作教学理念
1.突显本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样东西,把它记下来,就是作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作文。作文就是生活本身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2.回归生活 :作文是回忆生活。因此作文要求真、求实,要求学生写真话、吐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进行生活积累。有了对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作文就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此基础上适当作方法的点拨,就能写出好文章。
3.放飞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能“情动而辞发”,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话则长,无话则短,用童心表述真实的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4.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读写犹如天空中的云彩。因此,只有让学生多阅读,读中注意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二、观念转变了,那什么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呢?
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1.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习作教学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学生怕写作很大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习作指导课上,教师的首要任务打开思路,设置情境,启发想象,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想写的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作文就成了一种乐事不再是负担。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是一条捷径、一个规律。下水文不仅能给学生一个很的示范作用,而且老师通过写下水文,知道哪些地方会遇到因难,有了这种敏感,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看得更准,容易把学生点醒。
(2)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赏,以此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儿童涉世不深,社会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在表达中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去感受身边事物、思考问题,去评价学生的作文。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之间开展“阳光评价”,学会欣赏同伴的好文章,学会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去鼓励同伴,让学生在互相赞赏中享受成功作文的惊喜与乐趣。
2.小学作文教学要开辟两种渠道,
(1)从阅读中学习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知,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事实上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依赖于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的积蓄作用和榜样作用。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能动模仿),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正是从读学写、读写迁移的写照。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抓住读写结合点,在积累上下功夫。首先,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辅导,使学生从读学写,“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遗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体会写作风格,领悟、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第三,在积累写作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品赏、摘抄优美词句,建立“语言宝库”,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2)从生活中学习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并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写作基础。
3.分清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作文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为我所用。
思维
为了提高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发展自觉表象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进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指导儿童练习把抽象的词语作形象化描述,在阅读后,或推测事物的发展续写故事,或依据部分段落进行扩写练习,或将课文表达的内容编成话剧、小品表演出来等等。
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最后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儿童作文的质量。从为了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外化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时的困难,我们应该对儿童言语表达的心理生成过程及其特点作些探索。
5.重视习作讲评:
讲评的主要功能是激励与指导,重在激励。
正确地评价、奖惩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又一个重要的教学能力。教师讲评儿童作文应正确运用奖惩,使成功者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不足者使之明白不足所在,激发其改正的需要和欲望。
当代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袁微子老先生在接教一个班时,发现班上有一个思维活跃但错字连篇书写潦草的学生。由于错别字太多,他的作文令人无法读懂内容,作文成绩自然总是不及格。袁微子先生透过连篇的错字,发现了这位学生思维活跃、内容实在的长处。为了扬善救失,袁老在讲评课上亲自诵读这位学生的文章。满含激情、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文章的长处显示出来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学生被震动了,从此对作文有了信心。如此坚持数月,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待,这学生作文兴趣也越发浓烈。与之同时,其他同学的好作文都能被袁老张贴上墙展览,唯有他因错字多、书写潦草而不能。于是,他从内心又逐渐萌生了认真书写、改掉错别字的需要。就这样,这个学生经半年的努力终于一跃为全班作文第二名。
6.培养学生修改作文
修改习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权利是学生的,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常见一些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改的面目全非,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信心,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每次的习作修改,都应该以学生为主,先教给学生一定的修改方法,使用一些激励的手段,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对于学生每一次的修改,要给予表扬和奖励,真诚的欣赏和赞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采用面批的形式,以朋友的心态,对学生习作中的.主要毛病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自己去改。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示例修改”。“示范修改”的指导方法,也就是选择学生作文中一篇具有共性问题的作文,作为修改例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照作文训练要求找出毛病,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符号调、删、增、改,让学生弄懂怎样改作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引导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运用。
这种方法是根据某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选择含有一、两篇含有“共性”问题的“例文”,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对“例文”进行“合作”式的修改,让全体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示例修改”指导方法的另一种做法是,选择学生作文中较好的篇作为范例文,教师引导全班集体分析其优点、长处,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毛病、然后加以修改。
我们的老师常常采用的指导方法还有:
1.自评自改。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2.互评互改。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3.集中讲评。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
4.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5.“点拔修改”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常在批阅全班作文时,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把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划出来,上课时,整体评述本次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有时归纳成几点,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读读、查查自己的作文,想想老师画的符号,参照老师的意见,自己动脑筋自己修改。
6.还有一种“反复修改”指导方法,老师们也常用,那就是把学生以前写的作文、已经修改过的作文,引导学生再读读,再修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看修改前一时期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应注意,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要循序渐进。每次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不可能把所有毛病都找出来,都改正,我们应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来考虑,确定每次学习修改的重点。一次训练一点,譬如,改正错别字,病句,用错的特点,文章层次不清,写的不具体,文章没有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泥于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总之,在习作教学上,教师首先要少一些“刻意训练”,多一些“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最关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有意识地让“习作”一词在课堂上消失,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次开开心心的游戏、一项妙趣横生的实验、一次促膝倾心的交谈……,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追忆,去想像,去下笔成文。
其次,还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去写,重在自由表达。讲述假期游览的经历,讲述自己的社会见闻,介绍自己喜欢书籍或者电视节目,畅谈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目之所及,耳之所纳,心之所往,写下来就是作文!生活就像万花筒,多姿多彩,作文的内容也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