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实用5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篇一
在高考语文阅读中,答题技巧的掌握至关重要。正确的答题技巧可以帮助考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重点和细节,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下面将从阅读材料的分析、题目的解读和答题策略三个方面归纳总结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首先,阅读材料的分析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考生在阅读文章前,应首先对文章的题材、类型和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审题和预测,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阅读过程中,考生要善于利用标点符号和段落结构等线索,掌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同时,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这些词句往往能帮助我们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为后续题目的解答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题目的解读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在解答题目时,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的要求,理解题干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细节题和推理题,要注意题目中的具体要求,避免因理解错误而导致答案的错误。同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理解题目与文章的关联程度,从而准确选择答案。对于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选项,要特别注意排除,以免被干扰而选择错误答案。
最后,答题策略的运用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在解答题目时,考生要根据题目的类型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答题方法。对于一些细节题,可以通过快速定位和排除法来提高答题的效率;对于一些推理题和主旨题,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选项的方式来推理答案;对于一些理解题和评价题,可以参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来选择答案。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解读和主观臆断,尽量以文章的内容和事实为依据,准确选择答案。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阅读材料的分析、题目的解读和答题策略的运用。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这些技巧的训练和应用,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阅读题。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篇二
在高考语文阅读中,答题技巧的掌握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正确的答题技巧可以帮助考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重点和细节,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下面将从主旨题、细节题和推理题三个方面归纳总结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首先,对于主旨题,考生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观点。主旨题一般要求考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并选择最能概括文章主题的选项。在解答主旨题时,考生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导语和结尾等地方寻找线索,同时要注意文章的中心段落和关键句,这些地方通常能够反映文章的主旨。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文章的论点和论证,来选择与之相符的选项。
其次,对于细节题,考生要注意细致入微地理解文章的细节信息。细节题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选择最准确的选项。在解答细节题时,考生可以通过在文章中进行快速定位,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同时,要注意排除那些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选项,避免被干扰而选择错误答案。如果文章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的细节信息,考生可以通过推理和判断,选择最有可能的选项。
最后,对于推理题,考生要善于分析和推理文章中的隐含信息。推理题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暗示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解答推理题时,考生可以通过综合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从而推断出正确的答案。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解读和主观臆断,尽量以文章的内容和事实为依据,准确选择答案。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主旨题的概括、细节题的寻找和推理题的推断。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这些技巧的训练和应用,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阅读题。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篇三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3.环境描写的手法。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篇四
就今年名著阅读试题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所占的比重较大,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4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第25题采用主观题(微写作)的形式,分值为10分。总分值为13分,占整卷分值的近9%。显然,这样的比重会对教学实践中经典阅读的开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其二,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今年《考试说明》所明确的考查的范围为《红楼梦》《红岩》《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就实际情况来看,要求学生读完所有的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年的名著阅读题考虑到了教学实际,比如第25题不仅有三道题可以选择,更重要的是这几道题涵盖了6本书,为没有全部读完这6本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其三,考查体现出层次性。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名著内容之后能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还倡导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整体把握、理解、感悟、个性化体验和思考就体现了考查层次的丰富。比如微写作第③题,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点很巧妙。这道题需要学生对所选人物的经历、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对雕像的设计上则完全可以有个性化的思考,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其四,强调名著阅读与“读”“写”的结合。比如第24题和第25题的第①小题与散文阅读结合,即将名著阅读
与散文阅读勾连起来;而第25题为微写作题,即将名著阅读与写作勾连起来。这样的结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五,立足于引导教学实践中名著阅读健康、有效的开展。今年的名著题倡导学生真读名著、读整本的名著、有体验和思考地读名著,而不是死记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细节,或者只读一些缩写本或名著梗概之类。从试题呈现来看,第24题立足于“环境”,第25题第①题立足于“情节”,第25题的②③题都立足于“人物”;很显然,环境、情节、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关键的是,试题对这三个要素的考查没有要求死记硬背若干细节,而是着眼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了解,进而考查学生在整体了解基础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真正阅读和享受名著,在于倡导将经典名著变成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是把经典名著琐碎化、功利化、试题化,防止将经典名著变成新的应试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