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婴幼儿心理学【推荐3篇】
简单婴幼儿心理学 篇一
一、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婴幼儿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出生到约两岁的期间,婴幼儿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模型,并通过感官和运动的发展来不断扩展这一模型。
1. 感官发展
婴幼儿的感官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幼儿的感官系统会逐渐成熟,他们开始能够感知到周围的声音、光线和触觉等刺激。通过感官的发展,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初步认知。
2. 运动发展
婴幼儿的运动发展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出生到约一岁的期间,婴幼儿会经历一系列的运动发展,如抬头、翻身、爬行、站立和行走等。通过这些运动的发展,婴幼儿能够积累对空间和物体的认知经验,并逐渐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模型。
3. 语言发展
在婴幼儿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出生到约两岁的期间,婴幼儿会逐渐开始发出各种声音,并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习语言。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婴幼儿的情绪发展
除了认知发展,婴幼儿的情绪发展也是重要的心理学领域。在婴幼儿的情绪发展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1. 情绪识别
婴幼儿从出生开始就能够感受到各种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惊讶等。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学会识别这些情绪,并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2. 情感交流
随着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他们会学会通过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能够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表达,建立起与他人的情感联系。
3. 情绪调节
在婴幼儿的情绪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情绪表达来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发展出适应不同情境的情绪调节能力。
总结:
婴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他们通过感官、运动和语言的发展来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模型,并通过情绪的识别、交流和调节来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系。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对于婴幼儿的整体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研究婴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简单婴幼儿心理学 篇三
简单实用的婴幼儿心理学
1、父母的身教
周三在社区医院做志愿者的时候,有个妈妈正和我交流孩子练习走路的一些技巧,爸爸抱着1周岁的宝宝过来随口问:
“你这早教指导师是指导什么的?”
“我研究0-3岁婴幼儿心理,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心理活动?”
我当时没顾上和爸爸说,只是拿起了桌上的水杯(这个造型独特的粉色水杯可是逗娃神器,一般的宝宝都能被“拿下”)去逗孩子。小宝宝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水杯,犹豫半天不敢拿。爸爸妈妈鼓励她:“要吗?阿姨给你摸摸。”孩子仍旧只是盯着水杯,不敢伸手。
“妈妈,你摸一下水杯,给她示范一下。”
妈妈伸手摸了一下,手还没缩回,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马上伸出手一把抓住水杯!
“这就是孩子的心理。”
“和孩子说再多,比不上你们做个示范摸一下,马上她就知道这个东西是安全的,可以摸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抱怨自己孩子胆小的家长,说鼓励了半天自己的孩子也不敢去和别人玩。我想请这些家长回忆一下,每当我们觉得孩子胆小的时候,你自己是站在孩子前面还是躲在孩子身后只顾把他往前推?也许大部分家长都是站在孩子身后,这时候您也许有千万条理由:和别人玩是他的事情,我干嘛要走在前面;我一大人怎么可以和像个小屁孩一样;都这么大了,还要家长陪,怎么这么胆小,将来怎么去面对社会,不行,就得让他
自己来……但我要替孩子表达一下他的心理:爸爸妈妈你都不敢去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让我去做?但是如果你走在前面替我做个示范(比如和小朋友打个招呼),我也许就会生出无比的勇气!
2、情绪流淌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法”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它的内容是: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
在养育孩子中很多时候效果很明显,我的朋友就把这个方法用在了不好好吃饭的21个月的'孩子身上:
“今天中午因为妞妞不好好吃饭,我们饿了她一顿。下午睡醒问她饿不饿,肚肚瘪不瘪,她说饿,肚肚瘪,(因为)不好好吃饭。”
“刚一听阿姨叫我们吃完饭,她就第一个喊“妞妞吃饭!””
“吃美了吗?”
“还行,虽然还是边吃边玩,但起码不敢任性地不吃了!”
“别着急,再配合其他策略比如让她自己拿勺吃,也许能增加吃饭的兴趣,慢慢养成吃饭的好习惯。”
这个方法有些家长说自己也在用,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
首先,我们家长内心并不真正希望后果(不好的结果)的产生。比如追着孩子喂饭的时候我们嘴里说:“我看你也不吃,我拿走了啊~”但孩子一停下来,或者稍微转过头来看一眼,家长就马上又把勺子递到了孩子嘴边;或者孩子在玩开门关门时,家长威胁道:“小心,这容易夹手,疼!”但孩子还继续玩,家长等了一会了等不下去了,一把抱起孩子“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呢!”
其次,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后果产生之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口而出说出一句“都告诉过你会夹手,怪谁!”
受伤的孩子经历过疼,下次再玩的时候会非常注意,但家长的一句“怪谁!”马上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他,如果是叛逆期的孩子,更会梗着脖子耍脾气:我都已经很难受了,你还这么说,你讨厌!下次我还偏偏就要夹手!气死你!
但如果家长抱着孩子,同理孩子的痛,安抚孩子受伤的情绪,“妈妈看看,夹手了,妈妈吹口仙气吧(感谢皮皮妈妈贡献这么个好词)。”孩子愿意哭,搂着他让他哭,帮助他把受伤的不良情绪发泄完。
当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帮助他分析原因“妈妈提醒过你玩开关门可能会夹手,现在真的夹手了,而且很疼,能告诉妈妈下次你该怎么做吗?”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抽抽搭搭、略带委屈地说:“不玩门了”。
电视里夫妻吵架的桥段,本来很明显的道理,但是在情绪暴躁的气头上,谁能听进去?“妈哒,老子不蒸包子争口气,就算你有理老子也不服!怎么滴!”
孩子也一样,就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