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优选3篇】
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常用的数学思想被广泛应用。这些思想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下面将介绍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第一种思想是分类思想。分类思想是将事物按照某种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中,分类思想常常被用于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数的分类,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数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种思想是抽象思想。抽象思想是将具体的事物或问题抽象成一般的概念或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在数学中,抽象思想常常被用于代数运算中,将具体的数字和符号抽象成变量,通过代数式和方程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第三种思想是推理思想。推理思想是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推断,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未知的结论。在数学中,推理思想常常被用于解决等式和不等式问题,通过推理和推导,找到未知数的值范围或具体的解。
第四种思想是归纳思想。归纳思想是通过观察和总结,从个别事物或情况中得出一般规律或结论。在数学中,归纳思想常常被用于数列和图形的规律性问题,通过观察和总结,找到数列和图形的通项公式或规律。
第五种思想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从问题的目标出发,反向思考和推理,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在数学中,逆向思维常常被用于逆运算和逆问题的解决,通过反向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六种思想是分解思想。分解思想是将复杂的问题或运算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在数学中,分解思想常常被用于多位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通过分解和组合,简化运算过程。
第七种思想是模型思想。模型思想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中,模型思想常常被用于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数学方法解决。
以上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中常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思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些思想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篇二
数学思想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常用的数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第一种思想是比较思想。比较思想是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中,比较思想常常被用于大小关系的判断和数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和数的关系。
第二种思想是分组思想。分组思想是将一组事物按照某种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中,分组思想常常被用于几何图形的分类和属性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第三种思想是逻辑思想。逻辑思想是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推断,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未知的结论。在数学中,逻辑思想常常被用于解决逻辑问题和判断题,通过推理和推断,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四种思想是综合思想。综合思想是将多个知识点或方法综合运用,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中,综合思想常常被用于应用题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多个方法和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种思想是折线思想。折线思想是通过折线的连接和转折,解决几何图形的问题。在数学中,折线思想常常被用于解决几何图形的相似性和对称性问题,通过折线的连接和转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六种思想是正反思想。正反思想是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中,正反思想常常被用于解决多角度的问题和证明题,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种思想是应用思想。应用思想是将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中,应用思想常常被用于解决应用题和实际问题,通过将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中常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思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些思想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篇三
小学数学的知识虽然是一些基础性内容,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中就会应不暇接,手足无措。所以,要想孩子数学好,首先帮他“扎实基础”。小编整理了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欢迎参考借鉴。
七种小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1、符号思想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符号思想是将所有的数据实例集为一体,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字母公式表示出来,便于记忆,便于运用。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数学符号和公式,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抽象符号化的过程。用符号来体现的数学语言是世界性语言,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综合反映。
2、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甲问题的求解,化归为乙问题的求解,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反向去获得甲问题的解。一般是指不可逆向的“变换”。它的基本形式有: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等。成
都家教网
3、极限思想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4、 对应思想
对应指的是一个系统中的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上跟另一系统中的某一项相当。对应思想可理解为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对应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集合思想
把若干确定的有区别的(不论是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合并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就称为一个集合,其中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通俗地说就是: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6、数形结合思想
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
7、数学建模思想
所谓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目的,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之后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而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和5个小技巧
01
重视计算
数学的计算学习就像语文的识字学习,是最基本的。
不识字,语文读不好;计算差,数学同样学不好。而且计算好,会给孩子数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做2分钟口算。一开始,2分钟内能只能做完 20道口算,但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
02
重视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数学的学习对生活的影响很大,它能提供很多的帮助。
例如:
买东西、计算利率、盈利等等,这些都用到数学。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跟孩子提数学问题,让他解答。很简单,你带孩子去买菜,一斤苹果 5元,买3斤多少钱,给阿姨20元,找回多少钱。
别小看这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占的分数是最多的,而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判断用加减乘除中的哪种来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多,自然就会解答。
03
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有些家长头疼孩子上课效率很差;这其中很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做好预习;自然也就做不到有的放矢;
04
思考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核心
一些孩子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孩子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
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
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
经启发,孩子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
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
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
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
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所以说,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家长最大的作用是:启发。
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去主动思考解题的思路,掌握学习方法!
05
培养阅读兴趣
假期和一位资深老师聊到孩子数学学习问题,分享一段重点:
“您孩子数学学习是什么情况?”老师问。
“题不难成绩还不错。一遇难题,就好像深入不进去。”提起女儿的数学,我真头疼。
“那她平时喜欢读书吗?”(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家长都和我一样想不明白,阅读?这不是语文老师的事吗?跟数学。。。?)
“不是特别喜欢,但也不是一点不读。平时喜欢看漫画之类。”我想了想说。
“哦,那科普读物和一些经典名著读过吗?”老师接着问。
“没有,我认为对学习有用的书她都读不懂,也不愿意读。”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是有些问题。”老师顿了顿说,“孩子将来中学要想学好数理化,必须小学得多读书,特别是有深度有人文素养的好书。多读好书的孩子思维活跃,视野也开阔,到了高年级就更能显示出优势。”
“我们带过的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大多6、7岁就能看书,在小学阶段就大量阅读有深度有人文素养的好书,爱思考,爱看书,这群孩子问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时把我都难倒了。
而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大都对阅读没太大兴趣。这两者孩子最简单的差别就是在审题能力上,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孩子 ,经常会无法理解题意,或者是频现家长常说的孩子审题不清,粗心大意。
其实主要问题是出在阅读理解能力上,这类孩子,老师家长再怎么辅导,他们的数学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听她这么一说,我这才更加理解“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阅读对数学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总觉得阅读所带来的改变很缓慢,而考试就在眼前,所以还是觉得不如补课来得直接,效果更显著。
其实:阅读的功效绝不仅仅是丰富文化积淀,提高语文素养,而是帮助孩子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视野,深化思维,提高学习力。
所以,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首要的。有研究发现,一年级或更早开始大量阅读的孩子比三年级开始阅读的孩子在其后的中小学学习,尤其是数理化学习方面潜力更大。
因为前者在其后的学习生涯中具备了深阅读能力和习惯,也就是理解能力很强,而后者阅读时思维很肤浅,理解能力自然很弱。这个现象在初二这个分水岭年级就表现得很明显了。
所以,不要等到中小学遇到困难才没完没了地补课“拉一把”,而是要让孩子4-7岁解决识字问题,6-9岁就能爱看书,9岁后就会大量阅读、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