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考点分析复习(优秀3篇)
中考化学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考点分析复习 篇一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描述形式,可以通过方程式中的系数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来计算反应的各种参数。在中考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考点的具体内容。
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求摩尔比。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了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可以通过这些系数来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如,对于化学方程式2H2 + O2 → 2H2O,可以得知氢气和氧气的摩尔比为2:1。在计算题中,可以给出其中一个物质的摩尔数,要求求解另一个物质的摩尔数。这就需要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可以将摩尔数转化为质量。这就需要利用化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进行计算。例如,对于化学方程式2H2 + O2 → 2H2O,可以知道2 mol的氢气和1 mol的氧气反应生成2 mol的水。如果给出氢气的质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氧气和水的质量。
另外,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体积。对于气体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到反应物的体积比例关系。例如,对于化学方程式2H2 + O2 → 2H2O,可以知道2升的氢气和1升的氧气反应生成2升的水蒸气。在计算题中,可以给出其中一个气体的体积,要求求解另一个气体的体积。同样地,这就需要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体积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最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浓度。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和体积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反应物的浓度。例如,对于化学方程式2HCl + Na2CO3 → 2NaCl + H2O + CO2,可以知道1 mol的盐酸和1 mol的碳酸钠反应生成1 mol的氯化钠、1 mol的水和1 mol的二氧化碳。如果给出盐酸或碳酸钠的浓度,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综上所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中考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通过掌握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和体积比例关系,可以在计算题中准确地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数、质量、体积和浓度。在复习中,我们要多做计算题,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这样,在中考化学中,我们才能够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准确地进行计算。
中考化学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考点分析复习 篇三
中考化学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考点分析复习
一、基本考点
考点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较简单,但解题时要把握好三 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一个事项。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2)格式要规范;(3)得数要准确。三个关键:(1)准确书写化 学式;(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事项:根据化学方程 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给出体积需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来
考点2.反应物(或生 成 物)不纯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时,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再代入化学 方程式进行计算。进行化学计算时,要注意“纯度”与“杂质质量分数”的区别。“纯度”是指在一定质量的不纯物质中纯净物质 (主要成分)所占的质量分 数,而“杂质质量分数”是指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所占的质量分数。
二、能力与综合考点
考点3.有关 天平平衡问题的计算(拓展考点)
有关天平平衡问题的计算一般是在平衡的天平两边的反应容器内加入不同的反应物,通过计算判断天平是否平衡。解答天平平衡问题可采用如下分析方法:设加到天平左、右两盘容器内的物质质量分别为m(左入)、m (右入);左、右两盘容 器内放出的气体质量分别为m(左出)、m(右出);左、右两盘实际增重为△m(左)、△m(右),即△m(左)= m(左入)- m(左出);△m(右)= m(右入)- m(右出)。
则当△m(左)
正确找出或求出m(左入)、m(左出)、m(右入)、m(右 出)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三、创新考点
考点4.有关图像及数据分析题(探究性考点)
解有关图像、数据分析题时,都涉及 化学反 应,以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作为分析推理的主要依据,分析图像及实验数据时要抓住“突破口”, 以此为基础,逐层推导,分类讨论、判断、计算。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时)
重点: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难点: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堂探究】
一、碳的单质
[阅读]教材p104-106。
[实验]教材p105“实验6-1”。
现象
结论
[讨论交流]1.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为什么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由此讨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3.化学式C60有哪些含义?
你还能举出哪一组像金刚石、石墨、C60这样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辨析]1.判断对错: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做单质。( )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 )
(3)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
(4)一定条下,石墨可以转化成人造金刚石,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 )
2.请用“碳”或“炭”填空:
(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元素组成的单质。
(2)二氧化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生成了 酸钙沉淀。
(3)木 、焦 、活性 、 黑都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小结]1.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组成的单质。由于它们的 ,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差异。
2.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 性。
3.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完成下表:
金刚石石墨
外观
硬度
导电性
用途
本补充:
【随堂闯关】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 )
A. 有金属光泽的无色透明晶体 B. 电的良导体
C. 非常坚硬的物质 D. 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2.下列关于碳单质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 橡胶里添加炭黑能增加耐磨性
② 干电池里的碳棒是石墨制成的
③ 冰箱除味可以使用活性炭
④ 防毒面具用焦炭吸收有毒气体
⑤ 制糖工业用炭黑吸附有色物质
⑥ 金刚石不仅能刻划玻璃,还能装在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A.②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④⑤
3.最近科学家确认,存在着一种具有空心、且类似足球结构的分子N60。这一发现将开辟世界能的新领域,它可能成为一种最好的火箭燃料。下列关于N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60是一种化合物 B.N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0
C.N60属于单质 D.N60这种物质是由氮原子构成的
4.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差别,其原因是( )
A.碳原子中电子排列不同 B.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碳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C.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第2时)
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难点: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
【堂探究】
二、碳的化学性质
[举例]1.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经历数百年仍不褪色。
2."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小结]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
[讨论交流]1.请叙述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现象,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所以在冬天用煤炉生火取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碳与氧气的反应——碳的可燃性
1.充分燃烧: 。
2.不充分燃烧: 。
[实验]教材p107“实验6-2”。
现 象
分 析
化学方程式
[讨论交流]1.在上述反应里 , 得到氧而变成 ,发生 反应。 失去氧而变成 ,发生 反应。 表现出氧化性, 表现出还原性。
2. 叫做氧化反应。 叫做还原反应。
[小结]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
1.碳还原氧化铜 。
2.碳还原氧化铁 。
3.碳还原二氧化碳 。
本补充:
【随堂闯关】
1.“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字画至今仍不褪色的原因是墨汁中的碳( )
A.具有可燃性 B.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还原性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木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B.糖厂用活性炭除去糖液中的色素
C.防毒面具中充填活性炭以吸附毒气
D.实验室用灼热的铜网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制取氮气
3.请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的原则,把碳单质的用途与性质连线。
(1)金刚石作装饰品(钻石) a.碳具有可燃性
(2)金刚石作钻头、玻璃刀 b.石墨很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
(3)石墨作润滑剂 c.碳具有稳定性
(4)石墨作干电池的电极 d.金刚石无色透明、具有璀璨夺目的光泽
(5)石墨作铅笔芯 e.炭黑是黑色的粉末状固体
(6)活性炭作防毒面具、 f.碳具有还原性
冰箱除异味、制糖工业
(7)用墨汁(以炭黑为 g.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主要成分)书写和绘画 h.石墨有滑腻感
(8)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i.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9)木炭用于作燃料 j.石墨具有导电性
4.用木材做电线杆时常把埋在地下的部分烤焦,其作用是( )
A.烤焦成木炭,增强吸附性 B.烤焦成木炭,增加美观
C.烤焦成木炭,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烤焦成木炭,增强木材强度
5.强热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粉末,生成红色的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 )
A.高温时氧化铜分解成铜 B.高温时木炭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C.高温时氧化铜能将木炭氧化成二氧化碳 D.高温时木炭具有还原性
6.(09安徽)科学家利用精密的仪器把石墨拆成只有一个或几个原子层厚的“碳片”(示意图如下),碳片是世界上最薄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片是一种单质
B.碳片和C60是同一种物质
C.在一定条下,碳片可还原氧化铁
D.碳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7.(09东营)某种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可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
A.ZnO+H2SO4=ZnSO4+H2O B.Fe2O3+3CO 2Fe+3CO2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CaCO3 CaO+CO2↑
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教学难点: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一般方法。
【堂探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和药品的选择
1.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写出化学方程式。思考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
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理由
1
2
3
4
[讨论与交流]
[实验]
实验药品实验现象
1.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
2.稀盐酸和块状石灰石
3.稀硫酸和块状石灰石
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因为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小结]1.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原理和药品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2.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反应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讨论与交流]1.阅读教材p110“活动与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装置中属于气体发生装置的是 ,属于气体收集装置的是 。
(2)请填写装置A→E的适用条。
A ;B ;C ;
D ;E 。
(3)装置B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 ;长颈漏斗
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否则 。如果实验室里没有长颈漏斗,下列仪器中,可以代替长颈漏斗的是 。
2.填写教材p110表格“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的比较”,并在P111图中选择仪器组装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请简述检验下列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1) 。
(2) 。
[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
[小结]1.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收集装置应选择 。
3.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 ,验满方法是 。
本补充:
【随堂闯关】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 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④收集气体 ⑤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②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②①
2.以下收集气体的方法既适用于实验室制氧气又适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是 ( )
A.排水集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食盐水集气法 D.向上排空气法
3.鉴别二氧化碳的最佳试剂是( )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燃着的木条 D.盐酸
4.比较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和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需要加热 B.前者反应物是固体,后者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C.都是分解反应 D.前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后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5.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用序号填空)。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可用 或 ,收集装置可用 或 。
(2)你所学过的知识中,A装置还可以用做 的实验(举一例)。
(3)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有关化学方程式为:FeS+H2SO4=H2S↑+FeSO4,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的气体,能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
6.简答题:实验室为什么不能用硫酸跟碳酸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时)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堂探究】
一、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
[小结]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颜色、气味、状态: ;
(2)密度: ;(3)水溶性: 。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和助燃性: ;
(2)与水反应: ; (3)与氢氧化钙反应: 。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P116—117。
[交流与讨论] 1.二氧化碳是否有毒?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2.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3.为什么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4.什么叫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哪些?温室效应会产生哪些后果?防止温室效应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小结]1.二
氧化碳的利与弊。利: ;
弊: 。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
本补充:
【随堂闯关】
1.二氧化碳能够用灭火的原因是(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B.二氧化碳在高压低温下能变成“干冰”
C.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下列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CO2比空气重 B.CO2可与水反应
C.CO2可制干冰 D.CO2没有颜色
3.将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CO2的水溶液微热,则溶液颜色( )
A.由无色变红色 B.由红色变紫色 C.红色加深 D.由红色变无色
4.空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时,使人感到窒息的原因是( )
A.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B.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二氧化碳是比空气重的气体 D.二氧化碳是不能供呼吸的气体
5.收集一试管CO2气体,然后倒插入盛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请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 ,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 ,汽水和啤酒中溶有大量的 。
7.盛石灰水的细口瓶的瓶壁上常附有白色固体,这种白色固体是 ,形成白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要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应加入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第2时)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堂探究】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集气瓶一氧化碳,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小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比较。
物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颜色、气味、状态
密度
水溶性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阅读]教材P117—118。
[交流与讨论] 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该怎么办?
[小结]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 结合,从而使 不能很好地与 结合,造成生物体内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介绍]煤炉内燃烧的情况,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上层: ;
中层: ;
下层: 。
[小结]一氧化碳具有 性,可用作 。
[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交流与讨论]1.实验前应该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加热?
2.实验后应该先停止通一氧化碳还是先停止加热?
3.尾气应如何处理?
[小结] 一氧化碳具有 性,可用于 。
[练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小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比较(能写化学方程式的写化学方程式)。
物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与水反应/
与氢氧化钙反应/
可燃性与助燃性
还原性/
毒性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 。
本补充:
【随堂闯关】
1.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下列说法中不属一氧化碳性质的是( )
A.煤气有可燃性 B.煤气有还原性 C.煤气有特殊气味 D.煤气有毒
2.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它( )
A.易燃 B.是还原剂
C.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D.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结合氧气的能力
3.欲将二氧化碳气体里混入的少量一氧化碳气体杂质除去,可让气体通过( )
A.石灰水 B.水 C.炽热的炭层 D.灼热的氧化铜
4.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①点燃酒精灯,加热氧化铜 ②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
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④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⑤让还原出的金属铜完全冷却
5.请用三种方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
6.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剩余的气体是( )
A.N2 B.CO2和N2 C.CO2和CO D.N2和CO
7.要使CO2和CO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CO2和CO的质量比应为( )
A.11∶14 B.1∶2 C.2∶1 D.11∶7
8.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碳元素的质量分数③碳原子个数④氧元素的质量分数⑤元素种类这五项中,CO和CO2这两种物质相同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④ C.只有⑤ D.①和③
9.要除去混在一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碳,可采用的最好措施是( )
A.点火燃烧 B.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C.通入足量石灰水中 D.通入石蕊试液中
10.能使氧化铜还原为单质铜的一组物质是( )
A.C、CO、CO2 B.CO2、O2 C.C、H2O、CO2 D.CO、C
11.(09宁波)某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 最佳的实验方案是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丙 D.丙、甲、丙、乙
【本知识结构】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
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实验准备:
大理石 稀盐酸 Ca(OH)2溶液 NaOH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试管 滴管 矿泉水瓶 集气瓶 锥形瓶 各类导管 烧杯 单孔橡皮管 U型管 铁架台 气球 鸡蛋 红墨水
过程:
复习:碱的通性;写出常见的碱Ca(OH)2 、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一位同学回答碱的通性;一位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演示:将CO2分别通入Ca(OH)2、NaOH溶液中。
教师提问:利用反应现象的不同,可以解决哪类问题?
学生回答:鉴别Ca(OH)2与NaOH。
引言: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板书: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提示:我们做过很多的实验,看过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参与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
板书:部分同学将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画在黑板上。
展示讨论: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教学设计
方案一:
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到底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生1: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
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我们用实验说明。
(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验,方案一获得成功)
师: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位同学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方案二:
生2: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酚酞会褪色。
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大家有异议吗?
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显碱性,同样会使酚酞显红色。
师: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到底谁对?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
(老师演示方案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
师:虽然这位同学的设计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用指示剂,
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途径,的确有一些反应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
如:酸碱的中和反应。
方案三:
生4: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会使气压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学生相互讨论)。
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想法很好,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是最好的证明。
(老师演示方案三,实验成功)
师:现象很明显,这位同学同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创意新颖。
方案四:
生5: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
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
(老师演示方案四,成功)
生:(发出赞叹声,露出惊喜的表情)
方案五:
生6: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集气瓶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
师:这位同学应用的原理与前两位同学一样,反应的现象和我们曾经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
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
(老师演示方案五,成功)
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
方案六:
生7:(迅速反应)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矿泉水瓶会变瘪。
(老师演示方案六,现象明显)
师:我们应用生活用品做化学实验,设计出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同学们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
方案七:
师: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水中,打开止水夹,会有水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景象。
(老师演示方案七,形成喷泉)
生:(一片惊叹声)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生:能(齐声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生8: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检验产物,一个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考虑的。
师:好,总结得很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生9: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感觉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的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
生10:我感觉到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
师: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所得所获。书中还有很多的实验都是没有明显现象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三、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表示
1.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a.国际上,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当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如:H,He; C ,Cl
b.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果有的话)。 如:
c.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1、该表共有 种元素?
2、元素的原子序号与该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_数相同。
3、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位置
4、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位置
2.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a.金属元素:“钅”字旁
b.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元素(“石”字旁)
液态非金属元素(“氵”字旁)
气态非金属元素(“气”字头)
四、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 当元素符号前有系数时,此时的符号不再具有宏观意义,只代表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2H 表示2个氢原子
【随堂练习】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铁 B.铝 C.硅 D.氧
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河水属于
A.化合物 B.氧化物 C.单质 D.混合物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相对原子量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核电荷数
4.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糖水 B.液态氧 C.稀硫酸 D.生石灰
5.运用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可依据生物发光现象检测超微量钙的存在。这里的“钙”是
A. 分子B. 原子C. 元素D. 单质
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A.氧元素 B.碳元素 C.氮元素 D.硅元素
7.下列四幅元素含量示意图中,能表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的是
A B C D
8.下列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A.2O B. 2O2 C. O2 D. O2-
9.下列各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 )
A.空气 B.双氧水 C.水 D.二氧化碳
10.下列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本质不同,它是 ( )
A.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氯酸钾制氧气 D.高锰酸钾制氧气
1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对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硬水经过过滤可以转化为软水
C.水是由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水污染
12. 根据以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的是同一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C.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D.它们依次表示原子、离子、离子
13.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C.物质不可能由离子构成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14. 选用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填写下列空白(用序号)
(1)煤气燃烧 ; (2)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
(3)酒精易挥发 ; (4)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
15、现有下图示仪器和装置,请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A是 ,B是 ,E是 ,F是 。
(2)实验室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是 ,(填字母,下同)
使用E时,应注意的事项 (写出一条即可)。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仪器是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结束后发现导管中出现紫红色,造成此现 象的原因是 。
(4)在(3)中你所选用氧气收集方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将一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能燃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利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观察下列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①加持木炭的仪器是 ;
②在K中倒入的液体物质是 ,
溶液奥秘
专题5 初探溶液奥秘复习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2.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3.能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常用方法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
4.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5.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 涵义;
6.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1时
【教学流程】出示基本网络图→学生看笔记、本等,自己完善网络图→小组讨论完善网络图→教师评价→找出问题→讨论完善→巩固强化→突破难点→教师归纳,逐一过关→尝试练习→及时反馈→理解应用→小结、布置作业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 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出示基本网络图→复习理解→讨论完善→教师补充→巩固强化→突破难点→教师归纳,逐一过关[ 出示尝试题:完善本专题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见板书)
注意:只展示小部分。待学生完善后,再进行补充。
教师巡视辅导,关注个体发展。独立复习理解完成知识网络结 构图,再讨论进 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其延伸,使知识网络化。尽量发展细致。
也可根据自己的思考发展不同的知识网络结 构图。先独立学习,以检验个人学习结果,再讨论补充自己的不足,使学习成就化。
教师展示的网络图不能过多,否则学生不能深化发展。
提供不同学生思维发展空间。
尝试练习→及时反馈→理解应用→小结、布置作业1.如下图,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池负极相 连的试管a得到 ,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 ,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 相同。
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质量改变 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 D.溶解度增大
3.将下列物质各20 g分别放入80 g水中所得溶液 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
A.Na2O B.NO3 C.CaO D.CuSO45H2O
4.分离下列混合物:
(1)从食盐水中分离食盐;
(2)从碳 酸钾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碳酸钙;
(3)从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中分离出氯化钾;
(4)从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NaCl;
(5)从NaCl和少量NO3的混合物中分离出NO3。巩固强化重难点。
教学后记: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单元4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
【学习目标】
1.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理解化学式涵义。
2.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原子的个数比的方法。
3.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4.能求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5.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方法。
6.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方法。
7.掌握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8.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重点】化学式涵义;化学式的书写;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难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相关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2课时(注: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增加课时进行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用具】课本
【教学流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前提测评 → 激疑,新知识探究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 学生课堂小结→尝试练习,思维训练。
达成学习目标1、2、3,分三步完成:A.导入,达成学习目标1;B?达成目标2、3并巩固;C?强化练习,进行巩固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A.教师引导复习,进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尝试练习→总结化合价应用的方法→达成学习目标3、4上节课我们学了化合价的知识,为了更好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化合价的其余几个具体应用。
展示学习目标
[板书]3.化合价的应用
(3)利用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正误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的正误
氧化铁:FeO;氯化钡:BaCl
氢氧化钙:Ca(OH);碳酸钠:Na2CO3
学生先判断,教师再提示小结:
判断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课堂练习: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AgO,NaOH,CaF,Ba2SO4。
(4)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讲述]客观物质的化学式是经过化学家研究测定出来的,不能随意臆造。但我们可以根据组成元素的化合价来推求物质的化学式。
指导学生看课本P45,完成“请你尝试”。
引导学生总结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方法。
课堂练习:课本P,完成“请你尝试”2。
引导学生看课本“简单化合物中文命名的一般原则”。
教师提示点拨,学会化合物命名方法。
完成下列习题:
①判断化学式正误:MgNO3 CuO2
②求加点元素化合价:
NH3 CaCO3 K2SO4 NaHCO3
③写化学式:氯化铝、氧化钙、三氧化硫、硝酸钾
回忆上节课知识,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分组练习,相互订正
谈谈你做完题后的一点体会
总结:化合价“代数和”是指用各元素化合价乘以原子个数的乘积的代数和。只有“代数和”等于零的化学式才正确。
学生看课本相关资料并完成“请你尝试”1,
再讨论完成3
总结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
一排顺序二标价,
十字交叉要约简,
得出个数再检查。
看课本“简单化合物中文命名的一般原则”
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代表上黑板练习
反馈练习,纠正错误
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识记、巩固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联系
上节课关联的知识。
学习用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是否正确的方法。
学生自己先尝试学习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寻找解题方法,教师再引导归纳解题规律,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知识检测,掌握重点知识,反馈信息
B、教师提示→学生分组学习探究→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5.6.7 [讲解]化合物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我们如何表示化合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呢?
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提示]求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一要表达规范,二要看清化合物中某种元素原子的个数
[补充1]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例题:79 kg碳铵NH4HC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补充2]某硝铵样品中硝铵的质量分数为90%,则该样品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看课本,自学:(1)求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2)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听思路,学方法培养学生看课本的习惯、自学习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当堂消化知识的习惯。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讲练结合,反复多练的办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基本计算。
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归纳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达成目标8
[布置]课外活动
学生到实验室观看并做记录。学以致用。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以此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成分,以及所含杂质的种类和质量分数;或收集商品的商标,进行标签识别。
2.安排学生到农资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
学生分组调查,并通过计算,得出:用相同的钱购买哪种化肥最划算。
【板书设计】
单元4 纯净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3.化合价的应用
(3)利用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正误
判断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方法和步骤:一排顺序二标价,
十字交叉要约简,
得出个数再检查。
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求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2.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4.求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二节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氯酸钾(另加二氧化锰)或高锰 酸钾。
(2)反应原理:
(3)发生装置:给固体加热装置。
(4) 收集方法: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
瓶口向上排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氧气时 应注意: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撤去酒精灯,目的是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回流到热的 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2>用瓶口向上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导管在集气瓶内应接近瓶底。
(5)验满:
用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要检验氧气 是否收集满,其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复 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6)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末端先入水,手握容器看气泡)。
<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如以nO4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nO4粉末进入导管)
<3>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给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
<5>收:收集气体 (满水无泡倒立水中,排水充气,取 出 水中)
<6>移:把导气管 移出水面(防止 先熄灭酒精 灯,引起试管内 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倒 吸入热 的试 管,使试管炸裂)
<7>熄:熄灭酒精灯。
(7)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 反应。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 C,与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8)催化剂、催化作用
<1>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 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 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要理解“改变”的含义,它包括加快 和减慢两层含义。
<3>催化剂具有选择性,既不是“万能”的,又不是“惟一”的。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的分解中是催化剂,但不是任何反应的催化剂。氯酸钾的分解中 也可以用氧 化铁代替二氧化锰。
2. 氧气的工业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