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酸和碱知识点归纳【推荐5篇】
初三化学酸和碱知识点归纳 篇一
酸和碱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解酸和碱的性质、特征以及酸碱中和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初三化学酸和碱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酸的性质和特征:
1. 酸有酸味,可以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2. 酸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3. 酸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4. 酸可以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二、碱的性质和特征:
1. 碱有碱味,可以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 碱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3. 碱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4. 碱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
三、酸碱中和反应:
1.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个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酸 + 碱 → 盐 + 水。
3. 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会产生热量。
四、常见的酸和碱:
1. 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等。
2.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3. 酸和碱也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进行检验和区分,例如酚酞、甲基橙、溴甲酚等。
五、中和度的概念:
1. 中和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需的酸或碱的用量,用来量化酸碱的强弱。
2. 中和度与酸碱浓度成正比,浓度越高,中和度越大。
3. 中和度可以用滴定法来测定,通过滴定溶液中的酸碱溶液直到达到中和点,从而计算出中和度。
综上所述,初三化学酸和碱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酸的性质和特征、碱的性质和特征、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常见的酸和碱等。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化学酸和碱知识点归纳 篇二
酸和碱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酸碱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初三化学酸和碱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酸的性质和特征:
1. 酸有酸味,可以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2. 酸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3. 酸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4. 酸可以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二、碱的性质和特征:
1. 碱有碱味,可以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 碱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3. 碱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4. 碱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
三、酸碱中和反应:
1.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个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酸 + 碱 → 盐 + 水。
3. 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会产生热量。
四、常见的酸和碱:
1. 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等。
2.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3. 酸和碱也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进行检验和区分,例如酚酞、甲基橙、溴甲酚等。
五、酸碱实验操作:
1. 酸碱溶液的检验可以使用酸碱指示剂或试纸。
2. 酸碱中和反应可以使用滴定法来测定酸碱的中和度。
3. 酸碱反应可以使用漏斗和滴定管进行操作,注意安全和准确计量。
综上所述,初三化学酸和碱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酸的性质和特征、碱的性质和特征、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常见的酸和碱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这些知识点,并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对酸碱的认识,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初三化学酸和碱知识点归纳 篇三
一
、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初三化学酸和碱知识点归纳 篇四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PH=14时,碱性最强。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17、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18、目前产量最大的金属是:铁;未来应用前景最好的金属是:钛。
初三化学酸和碱知识点归纳 篇五
酸
:
1.与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
2.与金属置换出H2
3.与金属氧化物,生成金属盐与水
4.与碱发生中和,生成盐与水
5.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生成新盐新酸
碱
:
1.与指示剂,紫色石蕊变蓝,酚酞变红.
2.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与水
3.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生成新盐新碱
4.与酸发生中和,生成盐与水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注意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
(2)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只有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酸(HCl、H2SO4)反应,产生氢气。位于氢后的金属不能与稀酸(HCl、H2SO4)反应,但能与浓硫酸和浓硝酸反应。
例如:①Cu+2H2SO4(浓)CuSO4+SO2↑+2H2O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可见,金属和浓硫酸、硝酸反应都没有氢气产生,这就是实验室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的原因。
(3)酸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H2SO4+CaO==CaSO4+H2O
(4)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H2SO4+BaCl2===BaSO4↓+2HCl
(5)酸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2H2O
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和硝酸,它们虽然具有上述五点通性(因为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但又各具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①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混合物。纯净的盐酸是无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工业品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带有黄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立即产生白色酸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水蒸汽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酸雾。
②硫酸是一种含氧酸,对应的酸酐是SO3(SO3+H2O==H2SO4)。纯净的硫酸是没有颜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易挥发。常用的浓硫酸中的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除去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三大特性:
a、吸水性:浓H2SO4吸收水形成水合硫酸分子(H2SO4nH2O),并放出大量热,所以浓硫酸通常用作干燥剂。
b、脱水剂:浓硫酸可将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水分子的构成(H:O=2:1)夺取而使有机物脱水碳化。纸、木柴、衣服等遇浓硫酸变黑,这就是因为浓硫酸的脱水性使其碳化的缘故。
C、强氧化性:在浓硫酸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是H2SO4分子而不是H+,H2SO4分子具强氧化性。浓硫酸可使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后面的一些金属溶解,可将C、S等非金属单质氧化,而浓硫酸本身还原成SO2。但是,冷的浓硫酸不能与较活泼的金属Fe和Al反应。原因是浓硫酸可以使Fe和Al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里面的金属与浓硫酸继续反应,这种现象在化学上叫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