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最新3篇】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篇一
教师的角色与职责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师和榜样。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高频考点中,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以下是几个与教师角色与职责相关的高频考点:
1. 师德与师风: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和师风。师德包括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师风则是指教师在工作中的态度、行为和风格。教师需要保持良好的师德和师风,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
2.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需要具备设计和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包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能力,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 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以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调整。教师需要掌握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同时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评价结果和建议,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对教师角色与职责的考查,可以评估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篇二
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高频考点中,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以下是几个与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相关的高频考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他们可以运用故事、实例、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与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交互式教学则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解答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多媒体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电子白板等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和电子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4. 个性化教学与差异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教学包括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化教育则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和辅导。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实现个人发展。
通过对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考查,可以评估教师是否具备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支持。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篇三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密切留意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讲师拉尔夫·泰勒。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
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
情境模式典型的可操作性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讲师泰勒提出。泰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当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下: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