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经典3篇】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篇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科学,它研究药物的起源、性质、化学结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物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药理学中,有一些常用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1. 药物: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或缓解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物可以是天然产物,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2.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它包括药物对目标器官的作用、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的药理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3.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和药物的消除速率。
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也可以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5.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人体其他器官或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药物副作用可能是轻微的,也可能是严重的。
6. 药物耐受性:药物耐受性是指在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对该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疗效。药物耐受性可能是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增强或药物目标受体数量减少等原因造成的。
7. 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范围。在治疗窗口内,药物可以发挥疗效;而在治疗窗口之外,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毒性或无效。
8. 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及其发生的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毒副作用,以及提供指导用药的建议。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篇二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很多专业名词,下面将解释其中几个常用名词。
1.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为更易于排除的代谢产物。
2.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3. 药物受体:药物受体是指位于生物体内的特定蛋白质,它与药物结合以产生生物学效应。药物受体可以是细胞膜上的受体,也可以是细胞内的受体。
4. 药物选择性:药物选择性是指药物对不同受体的亲和力和选择性结合能力。药物选择性较高的药物可以减少副作用,增加治疗效果。
5. 半衰期: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排除速率和用药频率。
6. 药物靶点: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特定分子。药物可以通过与靶点结合来改变其功能,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7. 药物激动剂:药物激动剂是指能够激活特定受体并产生生物学反应的药物。药物激动剂可以模拟内源性物质的作用,从而增加其浓度或活性。
8. 药物拮抗剂:药物拮抗剂是指能够与特定受体结合并阻断其活性的药物。药物拮抗剂可以抑制内源性物质的作用,从而减少其浓度或活性。
以上是药理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了解这些名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从而更加科学地使用药物。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篇三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药物: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从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科学。它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
药效动力: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规律的科学,既研究药物对机体(或病原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换言之,研究在药物的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药代动力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中,药物效应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换言之,研究机体是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的。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药理效应: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器官有其选择性。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的机体组织细胞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1..兴奋性的改变:兴奋,抑制;2..新陈代谢的改变:有些药物通过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变体液成分而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血糖, 胰岛素——血糖;3.反应性的改变:少数药物还能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如免疫抑制药和免疫调节药。
兴奋: 使机体器官原有的机能活动加强或提高。 兴奋药:凡能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加强或提高的药物。
抑制: 使机体器官原有的机能活动减弱或减低。
抑制药:凡能引起机体器官机能活动减弱或降低的药物。
药物作用的方式:1.直接作用 2.间接作用 3.局部作用4.吸收作用
直接作用 :药物对所接触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亦称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 :由于药物的直接作用而引起的其它组织器官的继发反应。也称续发作用。 局部作用:药物未被吸收入血流之前,就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酒精——皮肤表面的消毒作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的作用。吸收作用一般也指药物被转运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后发生的作用,故有时也称全身作用。 如抗生素被吸收后,分布
到全身而发挥的抗感染作用。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许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往往对某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很少或几乎不发生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 1. 某些药物的选择性高,另一些则较低;
2. 某些药物小剂量时只选择性地作用于个别组织器官,大剂量时则可对几个组织或器官的功能都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广泛的全身性毒性反应。
药物作用选择性产生的原因:1. 不同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 2. 药物对不同组织的亲和力不同; 3. 受体分布不均一,不同组织受体分布的多少和类型存在差异;
4. 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
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防治作用,不良反应。
预防作用: 在疾病发生之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的发生,称为预防作用。如 抗过敏药——防晕动症;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等。
治疗作用: 用药的目的在于防治疾病,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叫做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又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的,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的叫做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不良反应 : 是由药物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对机体不利的作用的总称。按其性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是指在用药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紊乱或结构的病理变化。
过敏反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少数特异体质的病畜受到某些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病理反应。
后遗效应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
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或减少,药物的药理效应也相应增强或减弱,这种剂量与药理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的关系,叫做量效关系,或浓度-效应关系。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