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精简3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篇一
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还能够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将介绍几种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方法。
首先,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是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一步。在家庭和学校都需要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期望,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赞扬。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可以增强孩子良好行为的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孩子,例如设立小奖品或者给予一些额外的权益。
此外,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也是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进行沟通,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有效的沟通,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
最后,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同时,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有关友善、守时、尊重他人等方面的故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给予关注和赞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及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引导等方式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篇二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将介绍几种方法,帮助家长和老师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首先,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在家庭和学校都需要明确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家长和老师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制定这些规则,让他们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意识。
其次,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激励和赞扬。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可以通过称赞、奖励等方式来鼓励孩子,增强他们良好行为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此外,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也是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家长和老师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通过有效的沟通,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
最后,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有关友善、勤奋、尊重他人等方面的故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努力,通过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给予积极的激励和赞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及以身作则等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篇三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
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害。”由此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
处抓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关键期,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住了这一黄金时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块,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较差的时期。如上课,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不静心;有的听到别人受表扬,心里难过,要流眼泪,感情易外露;思维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行为方式上,模仿性、依赖性强,言行上常有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极为正常的。对这些不尽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也得耐心,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提高正确判断能力,知
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了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的正面教育,后进生也会成为先进生,习惯不良的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充满激情,在他的感召下,那些曾是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幡然悔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上光明大道,成为不平凡的人。
三、加强师徳建设,树立行为榜样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阶段,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对行为价值的判断尚处于感性阶段,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成为学生价值取向的参照坐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用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正确的规范行为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学生把教师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希望随时得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向学生广泛宣传,全面灌输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断提出新要求,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目标,使他们对正确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认定。
总之,在教育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那些看似平平常常
的小事,其实,日积月累的话,就可小中见大,小事情中体现高品质,小事情中成就大事业。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质的飞跃是量的积淀,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建立于平时生活的每一小事,每一小处,每一小节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