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精彩3篇)
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篇一
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是一篇以食物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写美食,展示了人们对美食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然而,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美食的兴趣。我选取了各种美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美食的诱惑和魅力。这种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这些图片和视频并没有很大的反应,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美食的兴趣不够高,或者是因为我没有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因此,下次在引入课文时,我需要更加细心地选择图片和视频,以确保它们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文的理解和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问题。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和交流,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缺乏主动性,只是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没有足够的自信,或者是因为他们害怕被其他同学批评。因此,下次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我需要更加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最后,我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我将课文分成不同的段落,让学生分别分析每个段落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有些困难,他们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或者是因为我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分析课文。因此,下次在进行分析课文时,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解释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意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的来说,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教授《虽有嘉肴》这篇文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美食文化。
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篇三
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在学过《论语》、《世说新语》中的选段、选文之后,字词的积累和文意的理解问题不大。同时,从文章的形式来讲,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学的多是记叙文,从文体来讲,对议论文不熟悉,不能过分强调文体和论证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
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结尾部分引用《尚书》中《兑命》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我,为什么“虽有嘉肴”的“嘉”和“美味佳肴”的“佳”不是同一个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书下注释中没有出现,我又想是不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但是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后来我想到了从字本身出发,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来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个合体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组成。很明显,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读音。鼓在古代表示欢乐的氛围,祥和的气氛,“喜欢”的“喜”上面也是这个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则是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显然,用第一个更为合理。这个发现令我快乐,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吗?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