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文言文_译文及注释(通用3篇)
论语十则文言文_译文及注释 篇一
论语十则文言文_译文及注释
第一则:孔子问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政,就像北极星一样,稳定地存在于自己的位置,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注释: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做政治官员应当具备的品德和行为方式的阐述。北极星作为宇宙中最稳定的存在,象征着高尚的道德和无私的行为,而其他星星则代表着人们。孔子希望官员们能够以德行政,以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行为去引领和影响其他人,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第二则:论语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及时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开心吗?被人不了解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注释: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学习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的表达。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只有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与他人的关系,他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感。此外,孔子还提到了待人接物要有宽容和谦和的态度,不被他人误解或忽视,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第三则:孔子的谦逊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戒律。年轻时,血气未稳定,要戒色欲;年壮时,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要戒得失。”
注释:这句话是孔子对于人生不同阶段应当注意的事项的建议。孔子认为年轻人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左右,所以要戒色欲;年壮时,人的血气旺盛,容易充满战斗性,所以要戒争斗;年老时,人的身体和精力已经衰退,要戒得失,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这是孔子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建议和警示,希望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年龄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篇二
论语十则文言文_译文及注释
第四则:孔子的言行一致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重视自己就不会威严,学习不坚持就无法取得进步。要坚守忠诚和诚信的原则,不要与自己不如的人交朋友。犯错了就不要害怕改正。”
注释: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准则的阐述。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自己的威严和庄重,不轻易被他人所动摇;同时,君子也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忠诚和诚信这两个重要的品德,他认为交朋友应该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或更高的人,以便相互学习和进步。最后,孔子还强调了改正错误的重要性,他认为犯错了就要勇于改正,不要害怕承认错误和接受改变。
第五则:孔子的教育观念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知识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注释: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观念的表达。孔子认为有知识的人具备了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会被迷惑和误导;有仁爱之心的人关心他人,不会一味地忧愁和自怨自艾;有勇气的人面对困难和挑战,不会胆怯和畏惧。这是孔子对于教育目标的要求和期望,希望人们在知识、仁爱和勇气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论语十则文言文_译文及注释 篇三
论语十则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哦,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文言文吧。
论语十则原文
先秦:佚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
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