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语录(通用3篇)
印光法师语录 篇一
印光法师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智慧的言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敬仰。以下是我对印光法师的一些语录的解读和思考。
1. "凡事不要强求,顺其自然,随缘而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过于执着于一种固定的结果。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和适应,顺其自然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2. "修行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不是外在的形式。"
这句话提醒我们修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真正从内心深处体悟和践行。修行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觉知和自我反省,只有通过深入内心的修炼,才能真正感受到修行的意义和价值。
3. "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善待。"
这句话强调了善待他人的重要性。只有我们自己心存善意、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善意和善待。善待他人不仅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和处事原则。
4. "心灵的宁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静,超脱于世俗的纷扰和烦恼之外。只有心灵宁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5. "修行是一种持续的努力和坚持。"
这句话提醒我们修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对修行的关注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
印光法师的语录充满了对人生的智慧和启发,它们不仅对佛教信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会倾听印光法师的教诲,用他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宁静、坚定和善良。
印光法师语录 篇二
印光法师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言行和教诲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倾听。以下是我对印光法师的一些语录的解读和思考。
1. "修行就是要放下执著,明心见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在于放下执著,摆脱对世俗欲望的追求,从而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本性。只有明心见性,我们才能真正走上修行之路。
2. "修行是一种对自己的救赎和解脱。"
这句话提醒我们修行是一种对自己的救赎和解脱,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获得灵魂的自由和平静。
3. "善良是人生最美的品质,也是修行的基础。"
这句话强调了善良的重要性。善良是人生最美的品质,也是修行的基础。只有心存善意、善待他人,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修行的意义和价值。
4. "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是修行的终极目标。"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只有心灵宁静,我们才能超越尘世的纷扰和烦恼,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5. "修行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这句话提醒我们修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修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
印光法师的语录给予了我们很多关于修行和生活的启发和指导。他的智慧和慈悲心让人们在追求内心宁静和善良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和动力。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印光法师的教诲,用他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宁静、坚定和善良。
印光法师语录 篇三
印光法师语录
一、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
二、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尘点劫,无有了期。如来愍之,随彼众生之病,为之下药。为彼说言,贪、嗔、痴、心,非汝本心。汝之本心,圆明净妙,如净明镜,了无一物。有物当前,无不彻照。物来不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迷心逐境,是名愚夫。背尘合觉,便入圣流。人若知此,心病便愈。心病既
愈,身病无根,纵有寒热感触,亦无危险。心既得其正,身随之而正。以既无贪、嗔、痴、之情念,何由而有杀、盗、淫、之劣行乎。三、金刚经之义,非至诚受持读诵,纵令解了文义,亦如云雾遮日,莫见真-相。奈世人只知解义为贵,不知真益在恭敬专精受持也。
四、净土大-法门,其大无有外,如天以普覆,似地以普载。等觉欲成佛,尚复作依赖,逆恶将堕狱,十念登莲界。普被九界机,咸皆勤顶戴,畅佛度生心,唯一了无再。(序一一七)。
五、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见思烦恼,不断而断。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胜,一一皆能增长人之功德智慧,绝无令人起贪、嗔、痴、者。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
六、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真有信、愿,妄当自已。傥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着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
七、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亿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八、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
九、至于修持,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昔智者大师,诵法华经,于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使有狂喜不支之相,则何能入定乎哉。思此,则知圣境现而狂喜者,皆系凡情,殊乖圣智。傥不自量,亦危乎其危。
十、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临终,方说放心无虑之话云,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未到此时,尚存战兢。曾子且然,况吾辈凡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