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禅意的语录【推荐3篇】
经典禅意的语录 篇一
禅意的语录是一种以简洁、深邃的言辞传递禅宗智慧的方式。这些语录通常由禅宗祖师或禅者们创作,旨在唤醒人们的内心智慧,引导他们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今天,我们将带您一起探索一些经典禅意的语录,希望能为您带来启发和思考。
1. "行者无路,自行成佛。" 这句话来自于禅宗祖师达摩,意味着个人的修行是一条没有捷径的道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觉察,我们才能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超越。
2. "世界就是一个骗子,欺骗你的是你自己。" 这句话源自禅宗大师寂静,教导我们要从内心开始调查和觉察自己的错误观念和执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自欺欺人时,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束缚并获得自由。
3. "无欲则刚。" 这是禅宗祖师慧能的语录,意味着当我们没有欲望和执着时,我们的内心变得坚定和自由。只有当我们放下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4. "觉悟即是禅,无觉即是尘。" 这句话来自于禅宗大师曹洞,强调了觉醒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超越思维和概念,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禅宗的境界。
5.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禅宗祖师黄檗希灵的语录,表达了禅宗传统的核心思想。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直指内心的觉醒,超越文字和教条。只有当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觉醒和成佛。
这些禅意的语录不仅是禅宗智慧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它们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言辞,引导我们去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本性,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希望这些语录能够启发您的思考,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经典禅意的语录 篇二
禅宗的语录是一种向人们传递禅宗智慧的独特方式。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言辞,引导我们超越思维和概念,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另外一些经典禅意的语录,希望能为您带来启发和思考。
1. "只要心静,一切皆静。" 这句话来自于禅宗大师净空,强调了内心的静默和平静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内心安静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2. "行者无境,境非行者。" 这句话源自禅宗祖师石头,意味着行者不受外界境况的影响,而境况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修行。只有当我们超越对外界环境的执着,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
3. "寂寞即是禅,无寂寞即是尘。" 这是禅宗大师铁拐的语录,强调了寂静和独处对修行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内心的深处,体验到禅宗的境界。
4.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句话来自于《心经》,强调观照自己的内心和现实的真实本质。只有当我们通过深入的觉察,我们才能超越对现实的执着,认识到一切皆为空性。
5. "不立言语,教外别传;直指心源,见性成佛。" 这是禅宗祖师慧可的语录,强调了直接觉醒和直指内心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禅宗的境界和成佛。
这些禅意的语录是禅宗智慧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它们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言辞,引导我们去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本性,超越思维和概念,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希望这些语录能够启发您的思考,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经典禅意的语录 篇三
经典禅意的语录合集39句
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因此我们对沿途的风景常常忽视。其实,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都是在途中,活着是为了经历,经历就是修行,也许它是平凡的、琐碎的、漫长的,要学会安于途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禅意的语录39句,供各位参考。
1、生命中最怕的不是疼痛,而是疼痛时没人安慰;惧怕的不是艰难,而是艰难时没人鼓励;怕的不是黑夜,而是黑夜中没人陪伴。其实我们最怕的是没有爱,有爱就有奇迹。这奇迹并非没有疼痛,没有艰难,没有黑夜,而是纵然经历这一切,因为有爱所以坚持,因为有爱所以刚强,因为有爱所以得胜。
2、看不开,就背着。放不下,就记着。舍不得,就留着。等有一天……背不动了,就看开了。记不清了,就放下了。留不住了,就舍得了。所以说有些事情不要太计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会过去的。珍惜眼前的人,做好眼前的事。一切都是美好的。
3、竞争蕴藏了伤害的因子。只要有竞争,就有前后之分、上下之别、得失之念、取舍之难,世事也就不得安宁了。
4、心宽,不伤人;念纯,不伤己。
5、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度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意思是说,即使是千劫中通过布施与供奉诸佛等获得的善业福报,只要你生气发怒一次,就会将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净。
6、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感受。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正如一个有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仍然是圆的。心中有欢喜,心中有圆满,珍惜拥有的,感恩得到的,就能时时感受幸福。
7、争执失好友,小怨忘大恩,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的至亲好友。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8、放下再放下,这就是排除烦恼、排除忧愁、立身处世的最有效办法。
9、社会是个万花筒,这个比喻很陈旧,但耐嚼,不同的人总能嚼出不同的味道。事实上也是这样,这个世界上绝找不出两个相同的人,也绝找不出两件相同的事,不是地点对不上,就是时间对不上。既然是万花,选择哪一朵,寄情哪一朵,就不能那样随便。
10、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慧能大师法嗣·司空山本净禅师》
11、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12、生命在于运动,美需要发现,个体生命非常渺小。
13、智慧多闻者,非不觉诸受,若于苦乐受,分别谛明了,当知坚固事,凡夫有升降。于乐不染着,于苦不倾动,知受不受生,依于贪恚觉,断除斯等已,其心善解脱。
14、[生活禅语]资源回收的目的.,在于提倡与教育人人懂得惜福。
15、生活的禅法就在这现实的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心平气与随顺自然,不埋怨,不积怨。就算还有许多烦恼,只要不转化成悲观与失落,让生活更宽阔,活出心态的自然风光。
16、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
17、一切机缘悉观察,先护彼意令无诤。普示众生安隐处,此方便者所行道。《华严经》卷二十,十行品
18、我这一生好像都在等待,儿时等待少年,少年等待青春,青 春等待不惑,不惑等待夕照。就这样一路等待,时光被我虚度,岁月 被我蹉跎。直到看见知天命的身影,我才恍然醒悟:自己等待的一切 实际上都不需等待,该来的一定会来。人家或许几天就能明白的道 理,我却用了几十年。
19、虽舍小杂乐,当得清净大乐;舍颠倒虚诳乐,得实乐;舍系缚乐,得解脱乐;舍独善乐,得共一切众生善乐。(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十五
20、经、律、论三藏是属于教法,戒、定、慧三学是属于证法。教法以闻思来通达,证法以实修去现证。印度的大成就者世亲菩萨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21、每个人都有一念善心,只要被启发,爱心就能被点燃。
22、只要具足三种因素,人们心中的烦恼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哪三种呢?一、惑根未断;二、对境亲近;三、非理作意。凡夫人,从无始轮回以来心中的贪嗔痴烦恼毫无损害、完整无缺,这就是惑根未断;贪嗔痴的对境于面前出现,这就是对境亲近;于贪嗔痴的对境或起烦恼方面总是生起各种妄想,这就是非理作意。
23、做一个云水禅心的人,在纷繁的尘世中,承受花开的美丽,承受凋零的凄凉。纵算人世冷暖,天高地远,我幺们依旧可以让日子过的清净简单。日子如行云流水,我们却可以烹一杯世味熬煮的茶,于老旧的轩窗下,看一朵白云飘过,一滴雨水滑落。
24、被岁月覆盖的诗意,染尽沧桑。如果相逢,是一场花落,我不会选择顺水而行。如果,珍惜是一种疼痛,我会将所有的爱放逐天涯。从此不问红尘,将自己安放在菩提树下,静静听佛说禅。
25、人们总爱假
定幸福是有条件的,喜欢为自己的人生设定各种标准。26、往来生死,如游园观,未曾暂起疲厌之心。
27、做人必须念念分明,处处提起正见。
28、佛法从缘起论的观点来看,认为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实际是在害己。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损人者,人损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损人利己。
29、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30、修行不能远离社会人群,不能逃避现实生活。我们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当中提升自我、净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31、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少欲知足、谨慎取舍。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毫不利己、普度众生。我们的见地,要达到金刚乘的见地:悲智双运、轮涅不二。
32、有时候和你越熟悉的人,你越难开口,对你越好的人,你越不知如何去道谢。
33、生活这场经过,遇到的善待,遇到的冷遇,谁对这叵测的命运安排都无能为力,但怎么活,力量都在心地。突破心地的狭隘,不去因为烦恼而抱怨,不去因为伤害而怀疑,生活就是一场坦然和积淀、希望和喜悦。
34、活佛是什么?活佛就是有个很伟大的前世,所以转世为活佛,有个不一样的灵魂,但今生要否成为伟大的人或有所辉煌的成就,就要看自己。都和任何人一样 喜怒哀乐 生老病死 但就是有一种使命 就是传达佛陀的佛教文化和佛经的传达者!给众生指导迷茫和离苦得乐的那么一个殊胜的身份!
35、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无常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
36、一个人走到高处,不管是戏曲还是写作,总是孤独的。
37、聪明的人从积聚小善开始,春夏秋冬,持之以恒,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整个人充满福德。
38、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39、人生在世,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