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经典语录【实用4篇】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 篇一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中的智慧箴言
六祖慧能是中国佛教宗派禅宗的创始人,他的经典语录被誉为禅宗的宝典,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六祖慧能经典语录中的智慧箴言,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与思考。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告诉我们,菩提(觉悟)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的心灵就像明镜一样,本来清澈明亮,只是被尘埃所遮盖。只有清除内心的杂念,才能够领悟到真正的菩提。
2. "人人都有佛性,但因妄想迷扰,不得见本源。"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即内在的潜能和智慧。然而,由于我们的妄念和执着,我们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只有通过修行和觉醒,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佛性。
3. "学道无所求,修行不离空,一切法自性,无有可取处。"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佛法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或者功德。修行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目标或者成就。真正的修行是超越个人利益和执着,彻底地理解和体验到一切法的本性,即空性。
4. "心如虚空,无所住着,亦无所迷恋,即是菩提。"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菩提就是心如虚空,没有执着和執著。只有当我们放下一切执着和迷恋,让心灵变得宽广和自由时,我们才能够实现菩提的境界。
5. "不用思量,自然成佛。" 这句话告诉我们,佛法不是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实现的。只有当我们放下思维的执着,让心灵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我们才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佛。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中的这些智慧箴言,揭示了修行的真谛和境界。它们告诉我们,真正的菩提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具有佛性,通过修行和觉醒,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佛性。真正的修行是超越个人利益和执着,彻底地理解和体验到一切法的本性。只有当我们放下思维的执着,让心灵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我们才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佛。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 篇二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中的禅宗教诲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创始人,他的经典语录被誉为禅宗的宝典。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六祖慧能经典语录中的禅宗教诲,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教诲我们,菩提(觉悟)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的心灵就像明镜一样,本来清澈明亮,只是被尘埃所遮盖。禅修的目的就是清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回归到本来的清净和明亮。
2. "人人都有佛性,但因妄想迷扰,不得见本源。" 这句话教诲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即内在的潜能和智慧。然而,由于我们的妄念和执着,我们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禅修的目的就是通过觉醒和悟道,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佛性,并且实现它。
3. "学道无所求,修行不离空,一切法自性,无有可取处。" 这句话教诲我们,学习佛法和修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或者功德。禅修的目的是超越个人利益和执着,彻底地理解和体验到一切法的本性,即空性。禅修的过程就是逐渐放下对外界事物的執著,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宽广和自由。
4. "心如虚空,无所住着,亦无所迷恋,即是菩提。" 这句话教诲我们,真正的菩提就是心如虚空,没有执着和執著。禅修的目的就是通过放下一切执着和迷恋,让心灵变得宽广和自由,实现菩提的境界。
5. "不用思量,自然成佛。" 这句话教诲我们,禅修不是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实现的。禅修的目的是让我们放下思维的执着,让心灵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实现自然而然地成佛。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中的这些禅宗教诲,深刻地阐述了禅修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它们教诲我们,禅修的目的是让心灵回归到本来的清净和明亮,认识到自己的佛性,并且实现它。禅修的过程是超越个人利益和执着,彻底地理解和体验到一切法的本性。只有当我们放下思维的执着,让心灵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我们才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佛。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 篇三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2、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3、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4、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5、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6、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7、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8、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9、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0、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1、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偈》
14、有道者得,无心者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5、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 篇四
1、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2、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3、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4、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5、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6、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7、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8、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9、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0、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1、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2、兀兀不修善,腾
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4、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1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